瓜地馬拉首都機場旁有一些景點
例如動物園,文化宮,手工藝品中心及兒童博物館等
其中以兒童博物館是其中設施比較完善的
裡面有各種科學實驗的展示器材
例如靜電,地震,表面張力,音頻,浮力,蔬菜,水果,人體,機械等
還有一個讓小朋友練習到超級市場買東西的設計
可以帶小朋友再這裡度過一個上午喔
最重要的是這裡的解說人員是我在瓜地馬拉所遇過最盡責的
如果你來瓜地馬拉的話
不要忘了來此參觀喔
7/31/2006
瓜地馬拉兒童博物館
瓜地馬拉薩巴拉軍區後山
我們在這裡是住在首都的薩巴拉軍區裡
在這個軍區內有薩巴拉旅,三軍大學,準則司令部,三軍總醫院也在軍區旁
算是一個很重要的單位
而在軍區裡有一個軍方保留地,作為部隊訓練之用
我們就經常利用假日到後山散步及爬山
呼吸新鮮的空氣
下圖是一個軍事訓練區
在鎗榴彈發射場的參觀台棚子下休息
令文最輕鬆
坐在娃娃車李(這時還不會走路)
從後山上遠眺瓜地馬拉市中心
(下圖中白色高樓旁的灰色建築物就是瓜地馬拉中央銀行所在)
(請參閱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對瓜國紙鈔的介紹)
下圖為薩巴拉軍區的營舍
瓜地馬拉小朋友過生日
在瓜地馬拉的小朋友過生日時
都會有一個打PIÑATA的活動
首先先介紹PIÑATA
它的作法有點像我們的燈籠
有各式各樣的形狀
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小朋友最喜歡的卡通造型為主
先用鐵絲製作骨架後
再用報紙一層一層的糊好
最後再用PAPEL DE CHINA(翻譯成中國紙,但不是宣紙,類似我們的隔頁紙)作好外型的修飾
在文具店或大賣場都有賣現成的
家長選好小孩喜歡的PIÑATA還要買一些糖果倒入其中
然後就把他吊在線上(還可以滾動)讓小朋友來敲打
打的當中把牠滾來滾去以增加難度
一直到打破後糖果掉出來為止
對我來說這真是對小朋友十分殘忍的事
要把自己最喜歡的玩偶打破後才有糖果可吃
又有一些暴力
想要吃糖過先得把玩偶狠狠的打破
不知你們的想法呢???
下圖是參加朋友的小孩生日時的情形
被打破的巴斯光年可憐的靠在鐵絲網上
下面是我們幫令文和芳妮一起過生日的情形
打完了PIÑATA就是切蛋糕
生日快樂歌旋律和世界各國都一樣
只是第二段會唱
Ya queremos pastel, ya queremos pastel, Aúnque sea un petacito, ya queremos pastel.
(我們想吃蛋糕了,我們想吃蛋糕了,雖然是小小的一塊,我們想吃蛋糕了)
之後就會一起從一唸起到壽星的年歲為止(如果是大人就是十,二十這樣念了)
7/30/2006
瓜地馬拉紙鈔介紹
0.5 Quetzal 正面
人物:Tecun Uman是一位國家英雄,也是偉大國王Quicab的孫子,領導Quiché軍隊抵抗Pedro de Alvarado的遠征隊。根據Quiché對此戰役的說明,Tecun Uman 僅以一擊擊倒了Alvarado's的座馬。不幸後來Tecun Uman還是被Alvarado用一個鋼製的長矛刺中而壯烈犧牲。
0.5 Quetzal 背面
簡介:位於提卡爾遺址的神廟,是所有瑪雅遺址中最多和最高的神廟建築,於公元700年左右的Ah Cacau王時代被建立。鈔票中為提卡爾一號神廟,其高度達38米 ,正面階梯坡度超過70度。
1 Quetzal 正面
人物:Jose Maria Orellana 曾任瓜地馬拉共和國的總統(1921~1926),並且在他的政府之下創立了瓜地馬拉共和國的貨幣幣制
1 Quetzal 反面
簡介: 瓜地馬拉共和國之銀行建築。
以上兩種已經很少見了
5 Quetzal 正面
人物:JUSTO RUFINO BARRIOS(1835–1885),曾任瓜地馬拉的總統(1873~1885)。他參加 1871年成功的革命運動且被選任官職。他加強國家改革:宗教階層被壓制,並且用非宗教團體代替了羅馬天主教學校和大學。Barrios 夢想重建中美洲聯盟,並且訴諸了獨裁的方法和殘暴的力量。最後,他在一場戰役中被薩爾瓦多軍隊傷害身亡。
5 Quetzal 反面
簡介:孩童在教室中學習的情景。
10 Quetzal 正面
人物:Miguel Garcia Granados,瓜地馬拉空軍團的上校。也曾在西元1871~1873年擔任瓜地馬拉共和國總統。
10 Quetzal 反面
簡介:1872年國家集會會議的歷史場景。
20 Quetzal 正面
人物:Mariano Galvez在18世紀後半出生於瓜地馬拉,大約在1850年死於墨西哥。他原先是一個棄嬰,後來由一個富有的家庭收養。Galvez曾是州長Gainza的私有雇問,其原先傾向以瓜地馬拉吞併墨西哥,但是當中美的第一個聯邦大會在1825年瓜地馬拉舉行時,他成了代表之一,並且成為總統。
20 Quetzal 反面
簡介: 對中美獨立同意之歷史場景。
50 Quetzal 正面
人物:Carlos O. Zachrisson為瓜地馬拉1923~1926年的財政部長,他在任內當中改革了瓜地馬拉的金融政策。
50 Quetzal 反面
簡介:工人們正在採收咖啡豆。
100 Quetzal 正面
人物:Francisco marroquin是一位主教、律師,也是瓜地馬拉的守護者、學校的創辦人。
100 Quetzal 反面
簡介:San Carlos University of Guatemala (1676,公立)
SOURCE: http://ibm.dyu.edu.tw/cashlib/guatemala.htm
7/29/2006
不景氣照樣過好日子,學西班牙人快樂過生活
不景氣照樣過好日子,學西班牙人快樂過生活
■時報周刊 【張孜寧】
台灣人民的痛苦指數再度攀到20年來最高,大家都在為買不起房子、荷包愈縮愈小而煩腦,但物價更高、國民生產毛額GDP更少的西班牙人,日子卻是愈過愈快樂。
他們追求生活的意義,而非財富的意義;善用古蹟資源、輕鬆靠文化遺產賺錢;飲食豐富又健康,成為全球第二長壽國。
本文讓我們透視西班牙人的生活哲學,即使荷包不夠豐盈,也能快樂過生活。
Trip1.無壓飲食第2長壽國
快樂的人不一定長壽,但長壽的人都快樂。全世界最長壽的民族是日本人(平均82歲),其次就是西班牙人(平均81歲)。日本人長壽,歸功於醫療制度完善,飲食簡單;對於並不富裕的西班牙人而言,對於「活著」這件事抱著絕對入世的態度,喝酒、吃飯、跳舞、聊天幾乎占去了大半輩子的時間。
享用美食對西班牙人是相當重要的,但在慣例的5頓飯裡,就屬午餐最豐富,一般公司的午休時間至少2小時,讓員工可以完整享用包含前菜、主食、甜點和餐後酒的正餐,而晚餐則是簡單的蔬果沙拉,飲食分配正好與營養師主張的「午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不謀而合,營養均衡,身體當然健康。
西班牙人和日本人都長壽,但最大的不同在於,日本人生活壓力大,而天性樂觀的西班牙人,不但吃得好,而且「今朝有酒今朝醉」,其他的「明天再說」。快樂的人活得久,西班牙人的確深諳此道。
■早上8點前起床,先洗澡,早餐是熱巧克力和小圓餐包,然後從容去上班。
■到了公司不急著打卡,先到書報間翻閱足球賽的比數和戰況報導。
■10點為自己泡杯香濃的咖啡,邊吃餅乾邊和同事聊周末和家人去湖邊野餐的趣事。
■11點開始收發E-mail,處理今天該做的正事。
■下午2點午休,和同事到餐廳或各自回家,享用包含前菜、主菜、甜點和餐酒的豐盛午飯。然後午睡半小時。
■下午4點繼續處理早上未完成的工作。
■傍晚6點到7點下班後,和同事在附近小吃店喝啤酒配Tapas(下酒菜)。
■晚上10點回家吃晚飯,內容大概就是沙拉、番茄湯、烤魚等很簡單的料理。
■午夜12點到各大酒吧和朋友狂歡跳舞,或純聊天打屁。
7/25/2006
好玩的「莫非定律」─非常有趣的心理學
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不帶傘時,偏偏下雨;帶了傘時,偏不下雨!在門外,電話鈴猛響;
進了門,就不響了!這樣的事兒總是無可奈何,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卻是常有!
「莫非定律」講的正是你我的尷尬,點的正是你我共同的弱點,騷的正是你我共同的癢處!
自從我無意間在光華商場翻到它:「莫非定律」,那一刻起,它便成了我的聖經!我相信讀過它,它也會成為你的!
莫非者,查無其人,是個虛構人物:一九五○年代美國海軍的教育宣導卡通裡面,有個笨手笨腳的機械士叫做莫非。
所謂莫非定律,最早就是出自這部卡通。後來又衍生出各式各樣的莫非定律,
原來的那一則因而又被稱為莫非第一定律 (Murphy's First Law)。
莫非定律風行一時,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琅琅上口。不少好事者也動腦筋想出各式各樣的定律原理,
其中不乏許多有趣的想法。以下就列舉一些與讀者共享。
★莫非定律
一、別試圖教豬唱歌,這樣不但不會有結果,還會惹豬不高興!
二、別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會搞不清楚,到底誰是傻瓜!
三、不要以為自已很重要,因為沒有你,太陽明天還是一樣從東方升上來!
●開宗明義
莫非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錯,那就一定會出錯。
莫非哲學;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莫非準則;東西越好,越不中用。
●開始
好的開始,未必就有好結果。
壞的開始,結果往往會更糟。
●人
你若幫助了一個急需用錢的朋友,他一定會記得你─( 在他下次急需用錢的時候。)
●領導人
愚人居高位,正如一個人置身山頂,他會小看每個人。每個人也會小看他。
●智愚之間
有能力的──讓他做。
沒能力的──教他做。
做不來的──管理他。
●愛情
你愛上的人,總以為你愛上他是因為;他使你想起你的老情人。
你最後硬著頭皮寄出的情書;寄達對方的時間有多長,你反悔的時間就有多長。
●早到與晚到
你早到了,會議卻取消。
你準時到,卻還要等。
遲到,就是遲了。
●品質保證
一種產品保證60天不會故障,等於保證第61天一定就會壞掉
●東西
東西久久都派不上用場,就可以丟掉。
東西一丟掉,往往就必須要用它。
●尋找失物
你丟掉東西時,最先去找的地方,往往也是可能找到的最後一個地方。
你往往會找到不是你正想找的東西。
●精彩
你出去買爆米花的時候,銀幕上偏偏就出現了精彩鏡頭。
●排隊
另一排總是動的比較快。
你換到另一排,你原來站的那一排,就開始動的比較快了。
你站的越久,越有可能是站錯了排。
●失事報導
失事的地點越遠,傷亡的人數就得越多,否則寫不成一則故事。
●攜伴出遊
你攜伴出遊,越不想讓人看見,越會遇見熟人。
●相對論
一分鐘有多長?
這要看你是蹲在廁所裡面,還是等在廁所外面。
●撥錯電話號碼
撥錯電話號碼時,總不會打不通。
●結局
有個恐怖的結局,總好過恐怖綿綿無絕期。
瓜地馬拉軍方體能測驗
在這裡已經經過了七個月
從開學前的入學體能測驗開始
今天已經做了第五次的體能測驗(PAFE)
這項測驗總共有三項
兩分鐘伏地挺身,兩分鐘仰臥起坐,以及兩英里跑步
每項測驗間隔五分鐘時間
跟我以前在美國受訓時的測驗方式相同
因為這裡的海拔有一千四百公尺
所以對我來說有一些吃力呢
不過對這些瓜地馬拉軍官來說
好像一點也不覺得吃力
尤其晉升的考核項目中也都包含了體能測驗這一個項目(另有準則測驗)
而每年也有全軍的體能測驗
包含國防部長都必須要受測
由此可見他們對體能測驗的重視
除了定期的體能測驗外
各單位也會不定期舉行馬拉松比賽
甚至連家人也可以參加呢
下圖就是我們去參加馬拉松時的照片
7/24/2006
中國發展戰略與地緣政治中的臺灣問題
中國發展戰略與地緣政治中的臺灣問題
資料來源:http://www.xslx.com/htm/szrp/gsmt/2004-12-20-17951.htm
文章作者:陳伯君
附註:從大陸學者角度來分析探討
讓我們知道中共在做什麼,以及未來要怎麼做
提 要:台海戰雲密佈,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力戰?力和?——都需要我們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來審視。新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維繫亞太地區現有的地緣政治格局,有利於中國不失時機和平發展。台海危機如果繼續升級演化為戰爭,將改變亞太地區現有的地緣政治格局,利用日本牽制中國和平發展是美國棄臺灣之後的第二步棋,這種跡象已經明顯。日本坐收漁利。日本加快了海洋擴張的步伐,對中國海權和海域資源構成嚴重威脅。不輕易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統籌考慮臺灣問題,把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分為階段性的兩步來走,主動而不是被動地化解台海危機,才有望遏制日本已經劍拔弩張犯我海域的圖謀,確保我國有一個“聚精會神抓發展”的周邊環境。
日本海洋擴張野心須高度警惕
21世紀將是世界各國爭奪海洋資源的世紀。早在20世紀下半葉,由於世界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發展與資源消耗成正比,陸地資源,特別是能源已經拉響告罄的警報,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就我國的發展與資源消耗情況而言,自1993年起,我國從一個石油淨出口國轉變為石油淨進口國。如今的小康還僅僅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發展與資源瓶頸的矛盾就已經凸顯出來,2003年僅石油淨進口量就達到9700萬噸,近4年平均年增長11.69%。我國石油消費量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5.7%,僅次於美國(25.7%)、日本(7.7%),居世界前三位。由此發展下去,保守一點,GDP保持8—6%的增長速度,到2020年,哪怕僅僅是中水準、相對全面、相對平衡的小康,專家預測,我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將達到60%,石油進口量超過3億噸,成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張新華、蔡文之、〔德〕戈特瓦爾德《能源之踵——能源形勢、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社會觀察》2004年第9期)。且不說不斷加大能源進口量會使危及國家經濟安全,即使排除所有制約因素(事實上不可能),世界各國願意滿足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能源需求,也會有捉襟見肘的一天。能源危機,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世界上沿海國家都把發掘新能源的重點移向海洋,紛紛劃定本國的海洋專屬經濟區。依照1982年《聯合國海洋公約》,1998年我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以外並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裏”。即使擁有這些專屬經濟區,也僅為30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可管轄海域面積與大陸面積之比僅為0.3,是世界沿海國家平均0.94的1/3。(與我國海洋接壤的國家,日本超過11,菲律賓6.31,朝韓2.17,越南2.19。)我國人均海洋面積僅0.0029平方公里,是世界沿海國家人均海洋面積0.026平方公里的1/10。何況我國進出口貿易對海洋通道的依存度已達到80%。因此,捍衛我國領海及海洋資源權,極具戰略意義。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初,“西沙之戰”就拉開了戰爭捍衛海域權的序幕。迄今一些南亞國家仍在我國南海海域進行資源開發。基於爭取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我國採取了“撂置爭端、共同開發”的外交戰略。南亞各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源消耗小國,不足以慮。隨著我國的強盛,解決南海問題輕易而舉。真正危及我國海洋資源安全的是日本。日本也是現有人均資源貧乏的國家,國土面積僅37萬平方公里,不及我國一個黑龍江省,但人口近1.3億,2004年GDP約5萬億美元。作為經濟強國,也是一個能源消耗居世界第二的大國。制約日本發展的瓶頸也是資源。基於同樣的原因,日本也需要有充足的海洋資源來維繫自己在21世紀的生存與發展。中日關係可以繼續和平友好,但在涉及國家發展安全的問題上,寄希望日本放棄海洋擴張的國家發展戰略,完全是一相情願。中日海洋距離最寬處不及360海裏,紛爭地帶達40海裏。日本蠶食我國海洋資源的企圖早已暴露無遺。中日海洋資源權的紛爭是兩個國家未來生存發展的根本利害衝突,何況紛爭海域對日本來說同樣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中國向東進入太平洋,美國向西進入亞太,俄羅斯南下,都必經此道。日本控制這條海道,能夠影響三個大國的國際活動,為成為政治大國增加砝碼。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日本的擴張企圖和爭奪我國交界海域權和海洋資源的行為,必將繼續升級。
日本已經“臥薪嚐膽” 數十年,為逐漸升級的擴張和爭奪海洋資源做好了充分準備。如今正在使著日海域權紛爭朝戰爭方向升級做輿論準備和軍事準備。新華社2004年12月4日 專電,日本政府在《日本防務計畫大綱》第一次將中國列為威脅國家。而早在11月10日 至19日,美日兩國海軍舉行超大規模、代號為“ANNUALEX13G”的聯合軍演。超過11300名日本海上自衛隊官兵和4400名美國海軍官兵參加,還有124名神秘的“盟國觀察員”,投入軍演的兵器包括35艘水面戰艦、戰略核潛艇和約260架包括航母艦載機在內的作戰飛機,6顆絕密軍事間諜通訊衛星全部進入臨戰狀態,應對日本海爆發的戰爭。這次軍事演習,是日美之間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性質最絕密的海空軍聯合大軍演。雖然沒有任何人解釋“13G”代表何物,但結合《日本防務計畫大綱》來觀察,暗指中國也並非空穴來風,聯繫近來日本首相參拜供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逐漸合法化、日本派兵伊拉克、軍國主義思潮洶湧澎湃等新情況,日本已經在背棄“和平憲法”的路上走得太遠,足以引起我國高度警惕。
利用日本牽制中國和平發展是美國棄臺灣之後的第二步棋
二戰期間,日本是第一個也是之後唯一的把敢把戰火燒到美國本土的國家。二戰結束,美國合法接管日本,肩負著遏制日本軍國主義行經的國際義務。在美國的軍事高壓下,1947年,日本出臺了“和平憲法”。這個野心勃勃、連美國本土都敢進犯的日本國,在近60年時間裏,克制對外擴張,對周邊鄰國沒有造成直接的重大軍事傷害,不能不說這與美國的遏制有關。必須務實地看到這一點,惟有美國能夠遏制日本的軍事擴張。日本每一次突破“和平憲法”,都得回頭看看美國的臉色。
現在回過頭來再看那段歷史,美國遏止和扶持日本國的戰略目的已經昭白天下。正如美國扶持以色列來制約中東局勢一樣,美國扶持日本是企圖制約東南亞局勢。隨著戰爭結束,由於社會制度不同,為贏得二戰勝利需要而結成的同盟國迅速分裂,美蘇之間的較量即刻劍拔弩張。雖然當時中國的局勢並不明朗,但國民黨政府軍早已元氣大傷,加上國民政府腐朽不堪已經暴露無遺,美國政府深感難以扶持,中國共產黨贏得國家政權指日可待。所以,扶持日本,不僅針對蘇聯,也包括應對未來中國的新局勢。於是,我們看到,在審判日本戰犯時,美國明顯袒護日本天皇,以便贏得日本人心。美國利用佔領國的優勢,按照美國模式“複製”出了親美、依美的日本政府。而美國扶持日本的戰略目的要實現,必須使日本成為經濟強國和潛在的政治強國、軍事強國。
近60年的歷史變化證明了美國的國家戰略高瞻遠矚。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後,國際社會主義陣營形成。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阻擊北朝鮮挑起的戰事,新中國派出自願軍進入朝鮮直接與美軍交戰。從此,中美兩國由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家根本利益不同上升到軍事對抗的高度。它應驗了美國之所以扶持日本的戰略意圖。
必須務實地看到,中美兩國雖然已經建交20多年,在各個領域已經有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與合作,但兩國之間在社會制度、國家利益方面的衝突不可能消除。中國國家安全教育中迄今為止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視為“和平演變”、顛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最大威脅。在許多重大國際衝突中和重大國際事務上,中國政府不同於美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也十分鮮明。比如,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東問題。即使在“反恐”問題上,中國政府明確表示,一方面反對形形色色的恐怖主義活動,一方面強調打擊恐怖主義要標本兼治。世界非常明白中國政府強調打擊恐怖主義要“標本兼治”的潛臺詞是什麼:美國的霸權主義行經是產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何況,國家發展總是與能源消耗成正比的。美國是經濟強國,消耗著占世界石油消耗總量的1/4。中國如今石油淨進口量是9700萬噸,國民經濟按正常速度增長,到2020年左右超過3億噸,成為超過美國石油消耗量的第一消耗大國。僅此一點,難以避免由於能源需求的衝突,難以避免觸及美國發展與能源需求的根本利益。
中美兩國存在的根本分歧和利益衝突,即使在兩國交往過程中斷斷續續的“蜜月”期間也沒有減弱。因此,國家在考慮如何處理台海危機時,不能忽視美國轉向利用日本來遏制中國這一可能。
台海危機,日本坐收漁利
美國長期堅持在臺灣問題上“不戰、不獨、不統”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旨在利用臺灣來牽制中國。如果台海發生戰事,估計美國不會直接軍事介入,甚至放棄臺灣這顆棋子。一方面,美國直接介入台海戰事,沒有國際法支持,《與臺灣安全法》純屬干涉中國內政的產物;另一方面,美中直接軍事對抗,後果不堪設想,中國決不是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美國必將遭受重創。基於制約中國發展的國家利益需要,美國會放鬆對日本領海擴張野心的遏制,轉而明確利用日本來牽制中國。這已經不是邏輯推導,美日兩國海軍舉行超大規模、代號為“ANNUALEX13G”的聯合軍演就是動向。日本經過近60年的苦心經營,已經完全恢復戰敗所傷的元氣,不僅是經濟強國,而且是潛在是政治強國和潛在的軍事強國。目前日軍編制定員雖然不到30萬餘人,但是部隊員額中的士官比例占70%,這樣的配額在戰時可擴充達到300萬,表明日本時刻準備作戰。美國放鬆對日本軍事擴張的遏制,正中日本下懷。而日本在21世紀能不能保持經濟強國的發展勢頭,關鍵在領海擴張的企圖能不能實現。日本民眾也非常清楚這一點。2004年一次對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民意調查表明,支持者和反對者都在37%左右,與二戰結束初期相比,民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戰犯正在成為日本民族恢復國家尊嚴和大國地位的民族英雄。日本國擴張領海的野心,不僅有強大的經濟、軍事支撐,而且有民心支撐。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西南部海域都與中國海域接壤,交界海域已經探明有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日本認為,我國東海蘊藏有60至70億噸的石油和天然氣,相當於黑海油田的儲存量,是第二個中東。如此誘人的寶藏,日本豈會輕易放手。早中國政府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2年,即1996年6月,日本國會就通過了《關於排他性經濟水域及大陸架的法律》,主張“其超過部分以中間線為准”的“等距離中間線”原則。依照這一法律,日本不僅將釣魚島完全劃在了日本國主權範圍,而且向中國領海推進了數十海裏,為日本今後以捍衛領海為名發動戰爭提供法律支撐。如今日本國根本不承認歷史上、國際上和中國劃定的海域疆界,擴張野心昭然若揭。面對經濟專屬海域的分歧,中日之間雖然多次政府部長級對話磋商,但日本國的橫蠻態度表明志在必得。日本早就單方面採取行動,釣魚島爭端、東海石油開採爭端、日台海域爭端,僅僅是開始。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戰爭嚎叫早已甚囂塵上。日本政府之所以把海域摩擦控制在民間範圍,還不便於原形畢露,上升為國家之間的戰爭衝突,關鍵點是要看看美國的臉色。如果美國完全放棄臺灣這張牌,轉而利用日本來牽制中國,那麼,日本政府擴張領海的野心就不會如今天這樣“文明”了。中日海戰將不可避免。問題的嚴峻性還不僅如此。原本南海附近幾個小國、弱國的騷擾不足掛齒,也將變得複雜起來、困難起來。台海戰事爆發,必將出現這樣的局勢。
世界形勢給了“台獨”什麼資訊?
世界仍不安寧,但總的傾向是“和平與發展”,特別是聯合國的出現,對抑制戰爭的爆發和升級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國際政治蘊涵著太多的不可測因素。2004年11月30日 聯合國改革問題高級別名人小組在向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交的報告《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我們共同的責任》,把國家內部衝突列為當今威脅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因素,提出了國際社會集體應對的必要性。把內戰也列入國際組織干涉的範圍。所以,無論是外戰還是內戰,都是國際問題。且不說50年前的朝鮮戰爭,國際力量(聯合國)即刻介入。如今一些非洲國家持續內戰,國際力量也紛紛介入。雖然中國在今天的國際地位已經很高,儘管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一旦爆發戰爭,就會自然向國際化轉化,國際社會也會以維護地區安全、制止人道主義災難為由進行干涉。臺灣當局執意進行的“實質獨立”——公選、修憲,中國政府以此作為動武的理由,能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難以給出準確回答。而戰爭一旦進入僵峙狀態,事態發展的不可測性就凸顯出來。也許,正是“台獨”分子清楚這一點,才選擇孤注一擲,鋌而走險,挑戰和平。
但是,“台獨”勢力應該研究“薩達姆心態”。美英兩國執意要打伊拉克,遭到俄、法、中(三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德的明確反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戰爭之後也明確指出“伊拉克戰爭是非法的”。)薩達姆以為美英調兵繾將不過是武力威懾而已,因為有那麼強大的國際力量反對美英動武。殊不知,薩達姆抗拒對話解決紛爭,“孤注一擲,挑戰和談”的盤算大錯特錯了。他輕視了美英兩國的意志和決心。在美英兩國看來,薩達姆及其政權的存在,威脅美英兩國的根本利益。要麼薩達姆及其政權消失,要麼徹底更弦易張,無論哪種形式,都是消除危及國家根本利益的威脅。在這種情勢下,制止戰爭的國際力量也無可奈何,戰爭如期打響。即使戰後事態發展不是美英兩國所期望的那樣,國際社會也只好在即成事實面前盡力修復戰爭的創傷。“台獨”也危及中國國家根本利益。中國政府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的意志和決心是毋庸置疑的。台海一旦進入戰事,國際社會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研究伊拉克戰爭,會得出明確結論的。“台獨”勢力抱有“薩達姆心態”,結局必將一樣。
分裂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恐怖主義,是危及世界安全與和平的三大禍水,這也是為國際社會所公認的。臺灣當局的“台獨”企圖,與世界上此起彼伏的分裂主義相呼應,加大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難度。同時,事物總是相生相剋的。為維護世界的安寧與和平發展,聯盟制止三大禍水的氾濫也在國際社會逐漸達成共識。即使臺灣有過或外寇統治時期或脫離中央政府時期(如近50多年來),都不可能改寫臺灣是中國領土的歷史事實;無論“台獨”勢力有多強大、走多遠,都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任何一個對國家對世界負責任的政府都清楚,這個口子不能開。這個口子一旦撕開,就是放縱分裂主義,國家不得安寧,周邊不得安寧,世界將陷入持久的戰亂之中。——“台獨”沒有前途,沒有國際空間。就連堅定不移反對中國“動武”的美國,也明確反對“台獨”。
制止國家分裂,是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中國政府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領土完整、粉碎任何分裂中國的圖謀,必將得到世界絕大多數對國家的理解和支持。“台獨”勢力一旦宣佈“獨立”,就是國內分裂主義勢力挑戰國家主權,國家有責任平息內亂。中國政府有能力平息分裂內亂。“台獨”勢力對分裂國家的圖謀抱任何幻想,寄希望與其他國際勢力可能干涉中國政府維護領土完整和平息分裂內亂,註定會落得慘敗的下場。
不輕易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
臺灣問題是我國內政,不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無疑於認同了臺灣問題國際化。但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個事實。早在1950年美國介入朝鮮戰爭的第二天派第七艦隊駛進臺灣,臺灣問題就國際化了。儘管美國政府與我國政府簽發了三個聯合公報,“一個中國”的官方態度迄今未變,畢竟美國還有《與臺灣關係法》,相比之下,上升為國家法律的《與臺灣關係法》比政府簽署的檔更具權威性。這些都使其我國政府在解決臺灣問題時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態度。我們必須務實地看到,正在崛起的中國現階段直接與美國發生利益衝突,條件不成熟。那種堅持把臺灣問題納入中國內政的認識,無視美國的態度,不符合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要求。歷史上,中國政府與美國政府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把美國政府的意見納入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內容,就已經表明中國政府默認臺灣問題國際化了。直到今天,我國政府也仍在處理臺灣問題上繼續保持與美國政府磋商。
與美國政府高層保持對話,是鞏固“遏台”聯盟的基礎。2004年11月20日 ,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美國總統布希時進一步闡明了中國政府對待“台獨”問題的嚴正立場,指出:“台獨”將斷送台海和平,並將嚴重破壞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中美雙方都應站在這個戰略高度來認識“台獨”的危害,共同遏制“台獨”勢力的分裂活動。總統先生多次重申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台獨”,特別是去年12月9日公開表示反對臺灣當局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我們對此高度讚賞。希望美方切實履行上述承諾,不向“台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布希說,美方理解臺灣問題的敏感性,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不支持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和宣佈“獨立”的言行,不會向臺灣當局發出不一致的信號。這次高層對話表明中美兩國在反對“台獨”上是一致的。美國反對“台獨”,是不可忽視、應該充分利用的力量。針對“台獨”勢力日愈囂張的言行,美國政府對臺灣當局的態度也日愈強硬起來。12月7日 ,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埃雷利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態度堅決地說:“我們不支持這樣的做法!各位都知道美國的利益是維持台海穩定,因此美國反對任何可能改變現狀的單方面行動,(臺灣當局)改變公營事業與駐外機構名稱,美國認為這將會單方面改變臺灣地位的現狀,因此我們不支持這樣的做法。”同時,我們也注意到,美國任何時候都把“不支持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的言行”連在一起的,“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的言行”也包括了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統一”臺灣的緊迫性。無論是“武統”言行,還是“台獨”言行,都是單方面改變兩岸先有格局的行為,都觸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都不可能得到美國的支持。既然我們不應該忽視美國的作用,也不必急於提出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緊迫性和時間表,影響美國立場的變化。
我們必須務實地看到,短時間內解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條件還不成熟。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個中國”的原則有一個前提,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而臺灣當局過去沒有接受這個前提,比如“九二共識”就回避了這一點,現在也難以接受這個前提。這個和平統一的根本問題都沒有達成共識,就沒有和平地實現統一可言。而遏制“台獨”、確保中國領土完整的條件是成熟的。在這個判斷成立的情況下,對“和平統一”過於迫切,無視美國的《與臺灣關係法》和美國政府處置台海局勢的立場,也是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都可能加重台海戰事爆發的危機。即使“武統”如願以償,對中國(包括臺灣)的震動也會是巨大的。所以,現在還不是必須支付“武統”這筆“代價”的時候。就此而言,和平化解台海危機也不妨“不惜任何代價”。不放棄美國制衡台海局勢這一力量,把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和實現國家統一分為彼此有戰略關聯的兩步來走,當務之急是解決維護中國領土完整問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築起能夠有效遏制“台獨”的銅牆鐵壁。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與我國對台政策的反思
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走臺灣之後,回到祖國懷抱僅4年的臺灣人民又處在兩岸隔離、脫離中央政府的困境中。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政府的莊嚴使命,“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作為我國政府推行臺灣回到中國大家庭的基本方針之一。自1980年代起,中國停止炮擊金門,開啟了和平統一臺灣的新時期,“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上升到更加突出的高度。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九二共識”的成就。“九二共識”本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但機會稍縱即逝。時過境遷,現在深究哪方的責任,已經沒有現實意義。如今已是臺灣民進黨主政時期。2004年臺灣“總統”直選,為什麼兩岸經貿已經滲透很深、臺灣民進黨的“漸進台獨”已經暴露無遺、中國軍演已經明確預示“台獨就是戰爭”的情況下,民進黨還是再次主政?——這已經傳遞給我們一個確切的資訊:超過50%的選民,在決定臺灣何去何從的重大問題上,選擇了認同民進党的施政主張。我們必須正視這個不願意接受的事實,必須反省“和平統一”的對台政策。把生活在已經成為亞洲四小龍、經濟政治文化仍在發展的臺灣人民,在決定臺灣前途和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選擇民進党,視為完全被愚弄,持這種認識的人,只說明他對多數臺灣人民的心情和感受有隔膜。這些認識不利於實現和平統一、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對台方針。
遏止“台獨”勢力分裂中國的圖謀,臺灣人民是重要力量。因此,“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依然是我國政府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要使這一方針取得實效,需要瞭解臺灣人民、理解臺灣人民,改變“一廂情願”基礎上的邏輯推理結論來應對臺灣局勢,為臺灣人民置身處地著想來調整對台政策。
自國民黨執掌臺灣政權起,繼民進黨主政,臺灣當局長達50多年對中國大陸“妖魔化”的宣傳,已經在老百姓心裏形成深刻的偏見,要消除這些偏見,非一朝一夕之時。如今,臺灣政治已進入民主政治時期,國民黨主政時期一黨專制給臺灣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恐懼感,由於兩岸長期隔離,50多年,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舉世矚目的成就,臺灣人民很難有直接的感受和認知,他們接受的更多的是負面宣傳。在這種情勢下,選擇和平統一,顯然還需要一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漸進過程。任何急躁的言行都有可能被“台獨”勢力用來指責中國政府和談是虛、“武統”是實的宣傳,使深受“妖魔化”宣傳的臺灣人民加重對我國對台政策的懷疑。
我國在和平統一、促進臺灣同胞回到中國大家庭的對台政策上,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加深兩岸經濟往來,據國家商務部台港澳司網站資料:在吸引台資方面,截至2003年底,累計批准台資項目6.02萬個,合同台資700.3億美元,實際使用台資364.9億美元(未含台商經第三地的轉投資);在對台經貿方面,2003年,兩岸貿易額達583.6億美元,同比增長30.7%,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90億美元,同比增長36.7%,大陸自臺灣進口493.6億美元,同比增長29.7%;大陸逆差403.6億美元,突破了400億美元。兩岸貿易的大幅增長主要由台商投資特別是IT產業的投資所帶動。臺灣是大陸第五大貿易夥伴,第二大進口市場。大陸是臺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對大陸出口已占臺灣出口總額的34%。顯然,近年來大陸承受年均400億美元左右的貿易逆差,占兩岸經貿往來總額的80%,沒有對臺灣當局限制進口大陸產品以牙還牙,相信臺灣人民是能夠感受到祖國的苦心和關愛的。同時,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存度逐年提高,也有利於增強臺灣人民對祖國的認同,有利於和平解決統一問題。
二是遏制臺灣發展的國際空間,促使臺灣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統一才有出路,才是發展的通衢大道。隨著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和臺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臺灣已成為亞洲四小龍,臺灣對國際社會的依賴更高,拓展國際空間的意願更強。在這種情勢下,臺灣生存發展的國際空間越大,與祖國的距離就越遠,兩岸分離的鴻溝就越難彌縫,“台獨”的危險就越大。所以,中國政府態度明確,堅決反對臺灣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能進入的任何國際組織。同時開出一條通道,就是通過中國政府介入有限的國際活動,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可以協辦。
兩大基本對台政策都是圍繞一個目標:促進臺灣回歸祖國。但效果並非如願以償。即使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戰雲籠罩下,臺灣半數以上選民還是選擇了民進黨。表明鼓勵兩岸經貿並沒有深刻影響臺灣人民的政治選擇。這一點,就連美國著名的智囊機構蘭德公司的研究報告也認為,大陸利用加深兩岸經貿往來來影響臺灣已經仁至義盡了,但實效不大。而在發展國際關係上,臺灣當局卻大做文章,詆毀中國政府阻止臺灣加入諸如世衛、世行、世貿等國際組織是擠壓臺灣生存發展的國際空間,是排擠臺灣承擔國際義務和責任,是壓抑臺灣人民的尊嚴。從一些在大陸學習的臺灣學生在互聯網上留下的帖子可以看出,臺灣百姓已經深受臺灣當局的蠱惑。
這是一場博弈。我國政府對臺灣百姓的影響是間接的,臺灣當局的影響是直接的,這增加了我國政府爭取大多數臺灣人民認同祖國的難度。誰贏得了臺灣人民,誰就贏得了未來。我們必須承認在這場博弈中我國政府的努力並沒有如願以償,由此需要反省和調整現階段的對台政策,在爭取臺灣民心方面有新的突破。
和平化解台海危機也不妨“不惜任何代價”
如今臺灣當局已經在“實質獨立”的路上加快了步伐,而且制定了時間表,由“台獨分子”導致的臺灣戰爭一觸即發。針對“台獨分子”近來愈加倡狂的言行,國家主席胡錦濤於2004年11月14日 在德國訪問時發表了關於臺灣問題的重要講話。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政府鎖閉了和平談判大門。——這樣的預測,似乎有點惟恐天下不亂?“台獨”沒有出路。戰爭後患難測。美國“傳統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費浩偉指出,雖然中國希望統一,而且很快就有足夠的軍事能力達成,但戰爭不符合北京的長期利益。他說:中國希望與臺灣統一後,不僅是在祖國多添加一個地名而已。統一一個充滿煙硝的廢墟,對他們沒有好處。
“一個中國”,這是中國人民的國家情懷,不容挑戰。相信臺灣人民也不願長期忍受由於分裂造成的戰爭陰影所造成的痛苦。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人不打中國人”,這是中國政府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原則。戰爭必將給海峽兩岸都會留下深重的傷害。雖然“台獨”勢力的極端行為和中國政府的反應使距離戰爭的空間和時間在逐漸縮小,但並非沒有一點空間和時間。台海危機能不能化解,取決於兩岸政治家的政治智慧。
儘管“台獨”在臺灣社會已經成為目前臺灣當局的主導思想,但放在中國的整體上看,臺灣在國際政治上和兩岸軍事對比上都處於弱勢,因此,化解台海危機,主導權在中國政府一方。沿著“不惜任何代價”包含了“武統”的含義,我們能不能在“和平統一”的努力方面也“不惜任何代價”呢?
當年鄧小平留給我們留下的“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偉大構想,是一筆具有豐富政治內涵的政治遺產,關鍵在於如何注入新的內容。雖然我們遵循“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非常圓滿地解決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但香港問題、澳門問題不同於臺灣問題。臺灣問題的複雜性,遠遠超過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因而完全依照“香港模式”、“澳門模式”解決臺灣問題,肯定難以達到目的。
“一個中國”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國國家主權。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後,雖然是高度自治的特區,依然是中央政府直轄的政府。臺灣當局願意接受中央政府直轄嗎?至少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臺灣問題與香港問題、澳門問題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國共兩黨政治衝突、軍事衝突的遺留問題。使臺灣當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領導之下的一級地方政府,這樣的“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等於承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勝利和軍事勝利,這對臺灣當局來說,肯定是難以接受的前提。儘管如今國民黨失去在臺灣的政權,但臺灣現政權依承了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擁有的合法性。國民黨雖然不再主政臺灣,主要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的結果。這是問題的複雜性之一。其二,1972年聯合國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之後,國際社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國家主權的惟一合法代表。但是,我們必須正視另一個事實,雖然國民黨敗走臺灣後所領導的政府不再行使中國國家主權,國際社會也沒有否認臺灣的國民政府在臺灣行使政府權的合法性。在中國領土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國民兩個政權同時存在是既成事實。區別僅在於各自的政府權在中國領土上所影響的面積的大小。這些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都是香港和澳門不曾有的,所以不能完全依照“香港模式”、“澳門模式”來解決臺灣問題。
歷史地看,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創立的國家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創立的國家政權。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中國臺灣。如果依照“香港模式”、“澳門模式”來解決臺灣問題,在“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裏設置一個前提條件,即一個國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必然帶有歷史痕跡。設置這個前提,50多年來海峽兩岸無論是軍事對峙還是和平對峙,都沒有解決,現在這樣解決,條件依然不成熟。
既然設置這個前提,使臺灣當局接受的條件還不成熟,並成為臺灣當局責備中國政府沒有和談誠意的藉口,有學者提出,在“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的框架下改“主從模型”為“平衡統一模型”(《鳳凰週刊》2004年第32期,朱智勇《兩岸統一新思維,“平衡統一”化解台海危機》)。這是一個充分考慮了歷史因素和現實因素的提議,遵循了和談必須對等的基本原則,既可以贏得國際社會對我國政府大家風範的贊許,又可以挫敗臺灣當局拒絕和談的籍口。
何況,設置一個前提條件討論“和平統一”,還涉及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和“總綱”的表述,涉及美國對台關係和亞太地區地緣政治的重大變化。無論是我國修憲,還是改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格局,都是重大問題。我們必須務實地看到,“和平統一”遠非一廂情願那樣簡單,歷史上任何和談成功都是彼此痛苦妥協的結果。各自堅持自己的和談底線,如果底線沒有交叉點,就根本無法取得實質進展。
從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統籌考慮臺灣問題
台海危機,是“台獨”勢力挑戰中國主權、圖謀分裂國家造成的。不僅牽制了我國聚精會神抓發展的戰略部署,而且使經濟社會發展充滿變數。台海危機如果轉化為台海戰事,可預測的評估是:臺灣問題徹底解決。負面影響也是嚴重的,一是正常的經濟發展秩序將會打亂(有人預測經濟可能倒退10多年),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的黃金期和社會矛盾多發期交織一起的關鍵時期,戰爭既可能轉移社會矛盾,也可能加深和激化社會矛盾;二是維繫我國和平發展的地緣政治格局將重新調整,美國要維持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必然把牽制中國發展的戰略考慮必然把日本推到前臺,中日之間的歷史恩怨和各自維護國家利益需要將引發為領海之爭,原有的中國與臺灣的矛盾屬於國家內部的矛盾,將轉移為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矛盾,中日之間的海域涉及中國、俄羅斯、美國的國際通道,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日本力圖成為政治大國、維繫經濟大國,對這片海域的野心只會擴張,絕不會克制。由此,中日之間的較量將演化為一場依然嚴峻的惡戰。中國依然難以在新世紀前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裏保持和平發展的地緣環境。由此,當務之急是化解台海危機,以制止“台獨”為重點,把統一的問題放在下一個環節上,維持現存的地緣政治格局,力爭再有一二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是最佳選擇。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這是國際關係變化的鐵律。隨著利益的變化和實現利益的實力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出現變化是必然的。美日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儘管目前美日關係密切,美日軍演升級,但美國也非常清楚,放縱日本,美國也將自食其果。畢竟,歷史上,只有日本,敢於把擴張的戰爭打到美國領土;只有美國,在日本國扔下了原子彈。日本是一個民族主義極強、自尊心極強、報復心和野心都極強的國家。日本國內右翼勢力對美國也是不屑一顧的,當前出現一股追訴美國扔原子彈的戰爭賠償的思潮,不能不說是美國放縱日本必將自食其果的前兆。日本是一個潛在的、不僅能夠而且敢於與美國抗衡的對手。所以,放縱日本,把日本推到牽制中國發展的前臺,是美國失去臺灣後無可奈何的選擇,並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和長遠戰略需要。維繫現存的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促使臺灣留在中國,而不致於因“台獨”得逞或台海戰爭的爆發改變現存格局,更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和長遠戰略需要。美國政府也多次明確地表白了這一點。同時,這也符合我國力爭再有20年的和平發展時間的近期利益和中長期發展戰略的需要。中美兩國在制止“台獨”的問題上,基本上達成共識。我們應抓住這個歷史機會,鞏固這一共識,擴大這一共識,確保臺灣不被“台獨”勢力從中國分裂出去。只要能夠確保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就僅僅是時間問題了。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發展是解決中國的一切問題的關鍵。無疑,發展也解決臺灣問題的關鍵。日漸升級的台海危機,既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也不利於臺灣問題的解決。在確保臺灣屬於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的前提下,努力化解而不是被動地激化台海危機,正在成為中國政府處理臺灣問題的基本原則。多少次兩岸局勢走到一觸即發的邊緣,中國政府保持克制,理智應對,使危機一次次化解。即使在當前台海危機依然存在,中國政府主要領導人也改變了“我們絕不承諾不使用武力”的語氣,改用“中國政府有能力粉碎一切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足見中國政府傾心于和平解決國家統一大業的苦心。
當前,臺灣當局搞漸進式台獨的企圖更加露骨,台海危機演變為戰爭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美國尼克森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普遍認為,在近三四年內,台海危機演化為戰爭的可能性極大,兩岸的隔膜太深。我不以為然。即使在臺灣政界,形勢也在時時變化。這次臺灣立委選舉,泛藍陣營贏得半數以上席位,對主政的泛綠陣營的台獨走勢將形成直接的鉗制,陳水扁因此引咎辭去民進党主席一職。在臺灣政界“台獨”與“反台獨”的力量對比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然,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泛藍陣營在“中國統一”、“中國領土完整”問題上與我國政府的立場有共同點,但是,在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問題上仍然存在重大分歧。如果我國政府把遏止“台獨”和“國家統一”分兩步走,現階段著重處理“台獨”問題,完全有可能與泛藍陣營的愛國人士結成共同遏制“台獨”的聯盟,化解台海危機。
正處在新世紀頭20年面臨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中國,正處在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太需要一個能夠“聚精會神抓發展、一心一意搞建設”的和平環境了。僅此,需要我們積極地、主動地、不遺餘力去化解台海危機。站在21世紀未來發展的高度,國際上陸地資源之爭將轉移為海洋資源之爭,遏止日本的擴張野心符合中美兩國的戰略利益,避免美日走得太近,也需要我們積極地、主動地、不遺餘力去維繫亞太地區原有的地緣政治格局。
中國軍力報告2005
中國軍力報告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cn/z/mfzgjlbg/index.shtml
第一章 關鍵發展
就國會在2000年國防授權法案1202節中提出的相關問題而言,中國國家戰略和軍事實力在過去兩年裏有數項重大發展,這些發展包括:大戰略、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中國於2004年12月公佈了2004年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國自1998年以來第四次發表國防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解釋了中國對安全問題的公共看法,並提供了與軍事有關的政策、組織和規章。儘管比前幾年有所改進,但最新的國防白皮書只提供了軍事透明化的有限資訊。
中國繼續將戰略重點放在“綜合國力”建設上,強調經濟發展。中國今年將完成第10個五年計劃(2001年-2005年),並開始第十一五計畫(2006年-2010年)的準備工作。國家主席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於2004年接替江澤民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一過渡不太可能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或者中國大陸對美國和臺灣的戰略產生重大變化。中央軍事委員會由八名成員擴大至十一名成員,增加了人民解放軍空軍、海軍、第二炮兵的司令。空軍和海軍的軍官還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這反映中國正強調聯合作戰和軍種協同作戰能力。
中國於2004年開始表示對西方現代化軍隊和中國軍隊的技術差感到關注。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認為,“由軍事革命而引發的技術差距將對中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認為,中國九十年代和未來可預見期間對不對稱、非線型、技術“躍進”的強調將有助於中國趕上或減少這種技術差距。
中國2004年在亞太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戰略趨勢
中國正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利用其日益增長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來增加其地區和全球影響力。中國作出向海地部署維和人員的決定和其更多地參與拉丁美洲事務就說明瞭這一趨勢。在亞太地區,中國的部分外交活動是在一些地區機構裏開展的,而這些地區機構將排斥美國的加入。
中國于2003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隨著中國能源和資源的需要日益增漲,中國認為獲得這些資源需要與中東、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結成特殊的經濟或外交關係,這使中國更進一步在接近諸如伊朗、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的問題。
中國繼續發揮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要組織者的作用,中國繼續公開呼籲“朝鮮半島無核”。由於與朝鮮有歷史聯繫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國具備勸說朝鮮放棄其核野心的潛在力量。
中國2003年與東盟發表了中國東盟和平和繁榮戰略夥伴聯合宣言,這是中國首次與一個地區組織達成這樣的協定。中國2003年還加入了東盟友好和合作條約。中國還於2004年與東盟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中國還對東盟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表示贊許。與此同時,中國還與多數東盟關係保持著包括軍事關係在內積極外交活動以推廣對中國崛起的積極看法、獲得資源。
中國在解決與印度的邊境爭端問題中正繼續取得進展。與印度改善關係是中國使周邊出現穩定局勢並制衡美印關係改善的措施。與此同時,中國還鼓勵印度和伊斯蘭堡採取措施降低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中國同時還繼續保持著與巴基斯坦的傳統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04年首次與英國、印度和法國艦隻舉行了聯合海上搜索和營救演習。中國和俄羅斯還宣佈將於2005年在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臺灣海峽的安全形勢
國防白皮書稱兩岸形勢“嚴峻”,並稱臺灣和主權關注是中國大陸武裝部隊的最優先事務,這一措詞比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的措詞更加強硬。
中國人大於2005年3月通過了“反分裂法”以便向臺灣領導層施壓,並為動武合法化確定一個法律基礎。這也是對美國《臺灣關係法案》的一個回擊。
中國於2004年舉行了兩次大規模兩棲演習(師級集團軍規模),其中一個大規模兩棲演習就是專門為針對臺灣而設計的。這使中國在過去五年裏進行的兩棲演習的次數達到了十次。
中國大陸對台戰略
中國仍繼續遵守其“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和平統一政策,臺灣可以在重歸大陸之後享有有限的自治權。
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党主席宋楚瑜於2005年春季訪問了大陸,中國大陸沒有改變不與臺灣領導人進行直接談判的立場。北京繼續視威脅和可能使用武力作為其說服臺灣放棄追求獨立並最終與大陸實現統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臺灣對面大陸部隊的兵力、駐地和實力
中國大陸仍在繼續在臺灣對面軍區部署最先進的武器。這些新的武器系統代表著中國軍隊的武裝裝備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國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仍是老式、作戰性能不強的裝備。為了實現先進技術裝備的潛力,中國武裝部隊正試圖將這些武器裝備整合於部隊結構、制訂新的現代化的軍事學說和戰術、改進訓練和演習。
彈道導彈:在臺灣對岸,中國大陸軍方共部署了約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導彈。中國導彈的數量每年將增加約100枚,新型導彈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國還在探索使用彈道導彈執行反介入/海區封鎖任務。中國還正在通過裝備生存能力強的新型導彈來實現遠端彈道導彈的現化化。中國的道路機動型固體燃料推進洲際導彈“東風31” 和新型潛射型彈道導彈JL-2將在未來幾年內服役。
空中力量:中國大陸空軍擁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對台作戰的飛機,但許多戰機現在已經老舊過時或者是老式戰機的改進型。目前,中國正繼續從俄羅斯引進先進戰鬥機,包括Su -30M KK型及Su -30M k2型戰鬥機等。根據與俄方簽定的按許可證生產協議,中國目前正在生產Su-27SK的中國版F-11新型戰鬥機。中國去年試圖重新談判這一協議,以便在剩下來的生產週期內生產蘇-27SMK多用型戰機。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戰機F-10已於2004年完成了研發工作,並將於今年開始試飛工作。對FB-7(飛豹)戰鬥機的改進已使其具備夜間海上打擊任務能力。中國還正進行數個專案以便在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平臺上安裝自衛幹擾裝置。中國正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研發的方式獲取高精度空戰武器,如巡航導彈、空對空、空對地等先進導彈。解放軍看起來正有意將其退役戰機改裝為無人作戰飛機。中國有數百架庫存老式戰機可改裝成這種類型的戰機。
海上實力:中國海軍擁有64艘水面主力軍艦,55艘攻擊潛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艇、50艘導彈巡邏艇。中國三分之二的軍艦部署在東海及南海艦隊。
中國海軍還在東海艦隊部署了兩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另外兩艘還在交付之中。這些驅逐艦全都部署有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及防空系統。中國海軍的“宋”級柴油動力潛艇已經進行量產階段,它可攜帶鷹擊82潛射導彈。中國新型“元”級柴動力潛艇於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擊潛艇預計將於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國正在從俄羅斯洽購8艘“基洛”級柴電潛艇,該型潛艇裝備了先進的SS-N-27型反艦巡航導彈及有線制導魚雷。
防空實力:中國於2004年八月從俄羅斯接收了最後一批四個S-300PMU-1/SA-20防空導彈營的裝備。中國已同意購買後續的S-300PMU-2。首個S-300PMU-2營的裝備預計將於2006年運抵中國,其射程為200公里 ,可攔截戰術彈道導彈,並具備更有效的反電子措施。解放軍還為其防空旅裝備了一種新型的自行戰術防空導彈FM-90。它是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的改進型,射程為15公里 ,這比解放軍先前裝備的可擕式防空導彈的射程提高了兩倍。
地面部隊:在臺灣正對岸的三個軍區內,中國大陸共部署了37.5萬名兵力。這些部隊正在換裝兩棲裝甲車及坦克等武器。中國大陸目前正在裁撤軍隊,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員額將達到20萬人。中國軍隊人數將減少至230萬人。加上武警和預備役部隊人員,中國大陸軍隊的人數超過320萬。
中國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稱,一旦發生戰爭,中國可以動員約1000萬人後備部隊。
2004年,中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機,同時還在研製自己的國產武裝直升機Z-10,該型直升機有望於2014年正式服役。
中國軍事學說動向
中國最新國防白皮書使用了最新軍事學說術語來形容解放軍必須作好應對準備的未來戰爭“資訊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一術語表示解放軍已將資訊技術作為力量倍增器和它對軍事革命對現代戰場影響的思考。解放軍正在通過研發現代化、一體化的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網路和體制變化提高其聯合化作戰能力。
2004年期間,解放軍開始將軍方和地方供應商都納入軍品採購體系,並將一些軍方工作外包給地方工業。解放軍更加強調經濟在和平和戰爭時期的動員能力。解放軍首個實驗型“聯合後勤部隊”於2004年七月成立。
中國正在吸取聯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軍事行動中的經驗教訓。中國預計將把這些經常訓練納入其升級版的軍事學說、計畫制訂和軍品採購中。
加強軍事實力的技術轉讓和收購
中國將繼續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使中國可以接觸到先進技術,使其武器庫中增加新的武器,並使其目前和未來武器系統的品質和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購了蘇-30MKK和蘇-30MK2多用途戰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先進防空導彈之外,中國還可能於2005年獲得更多的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對臺灣威攝力量的挑戰評估
由於中國經濟持繼增長、外交優勢日益擴大、解放軍軍事實力提高,兩岸軍事平衡看起來正偏向於大陸一方。臺灣的防務開支在過去十年裏按實際金額計算已呈下降趨勢,中國空中、海上和導彈力量的現代化使臺灣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為增加。臺灣立法院正在審批一項購買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P -3C 反潛機、柴電攻擊潛艇的軍購案,軍購案總額達153億美元。
第二章 解讀中國戰略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鄧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於建設性的美中關係
發生於2001年4月的EP-3撞機事件損害了美中關係。之後,美國和中國建立起合作和富於建設性的關係,美國強調美中關係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這兩點價值。
·美國和中國共同合作,努力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建立推進六方會談進程,並在反恐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加入了美國集裝箱安全計畫。
·通過商業和貿易聯合委員會及聯合經濟委員會,兩國高級經濟政策官員共同管理雙邊貿易問題,推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達成的目標,處理象中國遵守知識產權標準之類的問題。
·美國和中國政府同意,從今年夏季開始,兩國開通一條新的、定期性的高級對話機制,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開展對話。
·在軍事關係方面,我們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包括高級官員互訪,軍校之間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國日益成為一個更為強大、更有影響力的地區及全球性事務參與者的今天,關於中國未來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要作出的道路選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選擇將包含重要意義,不僅對於美國,而且對於中國、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來說,都非常重要。
中國未來的形象
中國以一個地區性大國的身份在世界舞臺上發展,但它的出現同樣具有世界意義。中國正面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選擇一條和平融入世界之路,從此開始良性競爭。中國也可以選擇另外一條道路,在更大的範圍內發揮支配性的影響力。或者,中國也可能選擇第三條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應對國家團結方面的挑戰。處於上升階段的中國的未來還沒有沿著某一條道路一成不變地走下去。
美國的政策,希望看到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中國出現。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許是中國軍方和國家安全政策決策者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可能會將中國從和平的道路上轉移開來。這些因素包括:
·增強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所滋生的國家主義情緒;
·結構性經濟衰弱和低效率,可能破壞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政府無力向各大國家提供一種開放式的、透明的市場經濟;
·政府仍然發揮過多功能;
·日益發展壯大的軍工企業不斷向外擴散先進武器。
上述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難作出預測,它們對中國戰略行動和未來戰略方向的影響也同樣難以預測。我們並不想對中國將來可能選擇的道路作出評價,也不想斷言哪種路線可能會比其他路線更有可能出現。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再加上國內國家主義情緒及民族自信心增強,中國可能會把經濟發展目標轉變成建設越來越強大的軍隊上去。中國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地位,再加上軍事力量作後盾,在與其貿易夥伴和鄰國交往過程中,在國際安全和經濟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張。
·經濟停滯。如果出現經濟停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面臨的國內政治問題可能會惡化,北京可能會縮減軍事開支,或將軍事方面的開支轉移一部分到其他方面,通過在海外宣傳國家主義保證國內主要事務順利解決。
·經濟低迷。 將來某個時候,中國可能會出現經濟低迷,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如下:金融機構軟弱無力,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工作不徹底,人口統計情況發生變化,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更大壓力,環境惡化造成地區經濟災難。
·內亂。
·領土爭端。 最近幾年來,中國在解決與俄羅斯、越南、印度和中亞國家的領土爭端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與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等國存在相互重疊的領土主張。過去,中國和上述一些國家之間發生過小規模的戰爭和衝突。未來,如果領土爭端升級,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還有可能突然爆發衝突,尤其是在勘探和開採資源方面的緊張關係升級時會發生衝突。
能直接得到有關中國戰略材料的機會很少
直接弄到有關中國國家戰略的材料很困難。要想對中國的戰略意圖進行評估,對中國官方的戰略性檔及各種白皮書進行分析,就必須對中國最近幾年內所完成的戰略任務和未來準備實現的戰略目標進行深入考查。
中國的軍事戰略家這樣定義國家戰略的意義:“是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的總體戰略,它動用所有的國家力量”,實現政治目標,尤其是實現與國家安全和發展有關的政治目標。正如他們定義的那樣,中國的國家戰略,是要維護整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保持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確保國家在擁有競爭優勢方面的平衡。
“綜合國力”(CNP)和“戰略結構”是理解中國如何實現上述平衡的兩個中心概念。綜合國力是中國戰略決策者評價中國與其他國家實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品質上的和數量上的評估方法,內容涵蓋領土、自然資源、經濟實力、外交影響力、政府內部效率、軍事力量和文化影響力等。“戰略結構”大致相當於“實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語言裏找不到一個可以直接解釋其意義的辭彙來。中國語言學家認為,“勢”指的就是“事物的發展趨勢”,或“可能出現的未來發展趨向”,只有技巧嫺熟的戰略家才能領悟到它的真諦。相反地,也只有相對來說比較老道的對手才能領悟到“勢”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資源需求是推動國家戰略發展的動力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對市場和自然資源(如鐵和地下燃料等)的強烈需求將影響它的戰略行為。然而整個2003年內,市場和自然資源方面的進口,還不到中國全部進口額的60%。
目前,中國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對煤的需求(大部分來自國內)將不斷增加。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很快。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眼前,中國國內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從國外進口。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萬到1500萬桶)。核能和天然氣目前所占比重較小,但這一比例還會上升。到2010年,中國政府計畫將天然氣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類似地,中國還計畫在2020年前,建造大約30座1000兆瓦的核電反應堆。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氣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呼籲中國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方面,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4年,中國政府開始建造戰略石油儲備(SPR)。到2015年,北京計畫按照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的標準,建立起可滿足整個國家90天需要的戰略石油儲備。但由於後勤及交通網絡的制約,這一計畫也許是不現實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將對海外戰略資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賴。這就是說,中國相信只有海路暢通才能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對海外資源和能源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將對中國制定國家戰略及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亞各國、印尼、中東(包括伊朗)、俄羅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交往中,力圖與他們在能源供應方面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在與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國家打交道時,也希望能夠與這些國家達成長期合作協定,以保證本國船隻順利通過。北京政府認為,確保與上述國家的特殊關係,就能確保自己的能源管道暢通,從而積極影響自己的防務戰略。中國在建立藍水艦隊方面不斷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軍事存在,就是中國能源戰略外交的體現。
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由於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不斷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其他領導人將他們的國家發展戰略描述為增加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領導人要從事國家發展,他們就必須不斷完善方法,保證整個中國擁有更為寬泛的安全環境,以應對可能的挑戰和威脅,把握機遇,這就可能推動中國政府對國家戰略進行調整。
24字戰略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對中國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門負責人講話時,總結了著名的“24字”戰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後來,又增加了“有所作為”4個字。
這一戰略經常為負責國家安全問題的中國高級官員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國外交政策的時候是這樣。儘管該戰略的部分地方近幾年在中國安全機構內引起爭議,但整體來看,該戰略既提出了近期內不要心存國際野心,又提出了遠期內建立中國強大國力的目標。
中國未來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國直接參與的台海戰爭等,將推動中國領導人把重建“戰略力量結構”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前面。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參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條件下儘快結束衝突,然後重新把國家資源用於發展綜合國力上面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這方面的觀點有什麼不同。
在和平時期,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會把經濟進步作為其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強綜合國力。中國已經確立了如下經濟發展目標:2010年前使國民經濟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到2049年前使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中等發展國家”的水準。中國領導人清楚,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增強軍事實力和國家實力是當務之急。此外,與“經濟發展第一”的口號相比較,有證據表明中國正尋求回避發展軍力和增強實力這兩方面的目標,或者至少最小化這方面的話題。
2003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聲稱:“有必要建立一個在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合作發展的良性機制”。中國的現代化表明,中國正著手更新武器裝備,力爭打造能夠綜合民用與軍事之用的武器設備。
中國軍隊是中國總體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保護經濟成果。中國在最新公佈的國防白皮書中稱,“軍隊在確保國家安全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軍隊在保衛國家安全時起著關鍵性作用”。
儘管中國軍隊現代化的近期目標看起來是為了應對臺灣海峽的潛在衝突,但中國軍方的規劃者正在審視臺灣以外的戰略目標。中國軍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控制臺灣,可以使解放軍的海上防衛半徑向前推進,也可以顯著提高中國影響地區海上運輸線的能力。中國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溫宗仁將軍最近在一次採訪中稱,“解決臺灣問題對中國打破國際勢力對中國進行的海上安全圍堵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突破了封鎖,我們才談得上中國的崛起...為快速崛起,中國未來必須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處”。
研析中國軍事問題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軍力的大幅提升,並不僅僅只針對臺灣。儘管中國所有的短程彈道導彈都部署在臺灣的對岸,但由於這些導彈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在地區局勢緊張時可以快速轉移部署到相關地區。中國還在研發部署新型中程導彈,以提高到地區目標的打擊能力。中國還在加強遠端洲際導彈的打擊能力,以便對全球目標,包括美國進行打擊。
同樣,中國的海空軍實力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超出臺灣海峽的地理範疇。中國空軍已經掌握空中預警及控制技術,並有能力進行空中加油,這使得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進一步延伸至南中國海。中國海軍採購先進驅逐艦及潛艇,表明中國正在進行“積極的近海防禦”策略,以保衛其海洋權益,包括領海利益、經濟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線等。長期來看,中國軍隊的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偵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進行衛星偵察,可以使得中國確定並跟蹤西太洋地區的外國軍事目標。
中國軍隊還加強在中國領土及領海以外區域進行活動,最著名的則是中國“漢”級核潛航去年進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國海軍首次進行環球遠航,此後,中國繼續派遣軍艦環球航行,以掌握遠洋作戰能力。另外,中國還對參與全球維和行動表現出興趣。中國目前在海外共派駐有1000名維和士兵,包括500名駐利比理亞軍事觀察員、230名駐剛果軍事觀察員及125名海地維和士兵。
中國目前沒有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直接威脅。但中國仍在大幅增加軍費,特別是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中國軍力發展的步伐及領域,破壞了地區軍事力量平衡。中國軍隊現代化,使得中國有能力在臺灣以外的亞洲地區遂行作戰,對該區的其他國家構成威脅。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通過從其他國家大量採購先進武器及裝備,中國軍隊的硬體水準有了顯著的提高。
中國稱其長期戰略政治目標是發展綜合國力,確保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其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使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分歧、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實行防禦性的軍事戰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無核區等。
但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仍然顯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於宣稱對爭議區域擁有主權,中國與其鄰國,如印度、日本、菲律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及越南等,都出現了爭端及危機。今後,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中國領導人在取得外交優勢、捍衛安全利益及解決爭端方面,很可能會使用武力或實行軍事高壓政策。
第三章 中國的軍事戰略及學說
很明顯,中國領導人將軍事實力視作實現國家戰略及目標的重要手段。但中國如何利用軍事實力來達成目標,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軍事手段或非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卻顯得並不清晰。
中國沒有發表與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相對應的公開文獻。因此,一些觀察人士對中國核心領導層如何使用軍事手段沒有任何直觀認識。通過對大量權威資料、講話及著作等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一直使用“積極防禦”這個詞來描述其軍事戰略。“積極防禦”是一種防禦性軍事戰略,其涵義是,中國不會首先挑起戰爭或發動侵略戰爭,只有在受到襲擊、國家主權受到侵犯及領土完整被破壞的情況,才會使用軍事手段。
但是,中國對主權受到侵略或敵方首先挑起戰爭的界定,卻顯得非常模糊。比如,當觸及諸如臺灣等國家核心利益問題時,中國也會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但仍然將這種打擊歸為“戰略防禦”。1979年,中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即是如此。因此,“積極防禦”本身並不能表明中國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斷定敵方將發動戰爭,“積極防禦”的某些特徵也就變成了進攻。中國2000年出版的《戰爭研究》對此解釋道:
“在軍事鬥爭中,戰略指導方針是積極防禦,但是,積極防禦的重點仍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只有這樣,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在面對安全威脅時,“積極防禦”要求做出防禦的姿態。中國軍隊致力營造安全的周邊環境,阻止對手做出有礙中國國家利益行為。在1979年的中越衝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國決定“給河內一個教訓”,於是採取懲罰性軍事行動。1995年至1996年,中國大陸為了對臺灣施加壓力,決定在台海發射導彈。
評估表明,中國準確使用有限軍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軍方的戰略學家已經開始在專業刊物上討論如何利用有限軍事手段達到有限的政治目標。中國軍力實力的發展,為其有限使用軍事手段提供了選擇。在中國的軍事學說中,這一策略被稱為軍隊的“非作戰應用”,即利用軍隊施加政治壓力,但本身並不發動戰爭。
軍事戰略的欺騙迷惑
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軍方開始興起學習古代軍事著作的高潮。許多軍事院校開設了謀略學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根據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戰爭而總結出來的。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騙迷惑對手的記錄。通過在戰略及戰術等方面的使用欺騙迷惑手段,中國出奇不意地參加朝鮮戰爭,讓美國感到十分意外。同樣的,當初印度、前蘇聯、越南及許多國際觀察家,都沒有預測到中國將會對他們發動戰爭。
在有些國家裏,軍方將對軍事技術及武器裝備等方面做戰術性欺騙迷惑,但中國的作法卻顯然不止是這些。最近幾年裏,中國公開部分新型武器裝備,而此前西方國家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方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軍事變革及調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加速了變革的進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會停止現代化的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擺脫大規模人海戰術,演變為一隻規模更小、更現代化及職業化的軍隊,可以與對手進行一場高科技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理論家及計畫制定者認為,未來戰爭將同時在空、地、海、磁及太空領域展開。中國軍方將未來戰爭稱為“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2004年12月,中國發展新版國防白皮書,軍方使用一個新辭彙來描述未來需要打贏的一場戰爭:“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過去十幾年裏,中國軍方一直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為建軍目標。
這一新概念總結了中國過去的經驗及對目前軍事革命的評估,中國顯然感覺到了資訊技術及資訊戰所帶來的衝擊。至於用“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替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後,中國軍方將在哪些方面進行現代化改造,目前尚無法做出預測。
中國人民解放軍急切希望其常規兵力能夠有實力對付敵人對其邊境及領土構成的威脅。現在,中國軍方正在致力於變革及調整,努力提升聯合作戰能力,以使其能達到未來作戰要求。
自美國及其盟國發動海灣戰爭以來,中國軍方從中汲取經驗,積極發展聯合作戰能力。儘管中國軍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缺乏互聯互通能力及聯合作戰的實際經驗。中國軍方正在研發部署C4ISR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施聯合指揮及聯合後勤保障,軍方希望以此實現各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2004年,中央軍委委員中加入了各軍兵種的指揮人員,這本身就表明中國正在加強聯合指揮與作戰能力。由於中國軍方缺乏作戰經驗,導致軍方的聯合作戰經驗也十分缺乏。
中國軍方未來的聯合作戰,受到美國軍隊及前蘇聯的影響。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說的聯合作戰,只是戰術或以上層級的聯合作戰。自2000年以來,中國軍方共進行了14次聯合軍事演習,以取得聯合指揮及作戰能力。由於技術及理論原因,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具備遂行美國式聯合作戰的能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大可能具備這種能力。
對現代戰爭及美國國防改革的認知及理解
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外軍作戰及國防改革情況,其中美國軍事現代化是中國軍方關注的重點。通過分析美國軍隊的軍事作戰情況,中國汲取了許多教訓並從中模仿。另外,美國近來推行的國防改革,使中國進一步認識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在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將之稱為“軍事革命導致的技術差距”,並認為這已經“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主要威脅”。中國領導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開始對此感到擔心,並要求解放軍在技術及資訊化方面進行“跳躍式”發展,提高武器裝備的機動性、火力及精確度。
1991年,美國軍隊在伊拉克發動“沙漠風暴”軍事行動,這是刺激中國軍方準備未來戰爭的基本原因。伊拉克軍隊被打敗的如此之快,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在現代戰爭面前,中國軍隊極易受到攻擊。海灣戰爭使得中國軍方開始更新軍事學說,加強聯合作戰能力,並加快國防改革及現代化。海灣戰爭還使得中國軍方開始討論軍事革命的真正涵義,中國因此開始研發部署現代化的C4ISR系統、研究資訊戰、防空、精確打擊及後勤支援能力。
1991年美英發動的海灣戰爭,還對中國的軍事思想構成衝擊。北約後來對南斯拉夫發動空襲,中國軍方也開始從中研究處於技術劣勢的國家如何擊敗占技術優勢的對手。中國軍方認為,使用低技術含量的反偵察措施及戰術欺騙,如利用偽裝、誘騙、分散部署、頻繁轉移軍隊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對手的精確打擊能力。中國還總結出了許多被動防禦方式,如將高價值目標挖洞隱藏、利用光纖進行通訊聯絡及對彈藥供應庫進行隱蔽等。
中國軍方從海灣戰爭中總結的主要防空經驗是“三打、三防”。“三打”即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直升機,“三防”則是防精確打擊、防電子戰、防敵方偵察。軍方認為,遠程空中打擊使得陸軍的作用有所降低。中國軍方還開始討論如何使用飛機及導彈對敵方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斬首”行動,從而以最少的地面部隊使得敵人儘快投降。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軍隊還是大量研發採購新型戰術機、巡航導彈及彈道導彈。
中國軍方還在觀察美軍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希望從中瞭解現代戰爭情況。中國軍方已經從中觀察到了一些情況,如美軍使用無人駕駛飛機進行空中偵察及空中打擊、使用特種部隊對目標進行精確襲擊、使用心理戰及對敵方指揮、通信系統等進行精確打擊等。中國軍方對武器系統整合、互通及靈活機動的後勤保障等印象深刻。
與以前總結的經驗不同,“自由伊拉克”行動使得解放軍重新思考在未來衝突中,單靠空襲及精確打擊是否可以贏得整個戰爭。2003年6月,江澤民稱,“伊拉克戰爭表明,在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仍是人”。
中國軍方從“自由伊拉克”行動中觀察到的情況
2003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撰寫了一篇文章,論述了“自由伊拉克”行動的具體內涵,也透露了中國軍方對現代戰爭的認識。以下是中國軍方觀察到的幾個主要情況:
--關於從聯軍軍事行動中汲取的教訓:“世界範圍內的新軍事變革正在快速發展,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就反映了這一趨勢。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及分析這一趨勢,還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進行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關於精確打擊:“...伊拉克戰爭反映了資訊化武器及裝備的發展及趨勢...使用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偵察衛星發揮了史無前例的重要作用,制導導彈也有了新的進展。美國軍隊使用了90多顆軍事衛星,不間斷的提供情報及資訊,在指揮作戰,特別是進行精確打擊時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關於機動性:“無論是在南線長驅直入,還是在北線實施空中機動,都表明經過10年的調整,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在減少,但訓練更有素,更輕型,機動性也更好”。
--關於聯合作戰:“美英聯軍實施聯合作戰,他們所有的武器及部隊都盡可能的在各方面、各時段協同作戰,以儘快取得整個戰場的控制權。這些軍事行動包括:空中襲擊、地面打擊、海上導彈發射、衛星及資訊戰等”。
--關於非接觸作戰:“在高技術武器裝備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非接觸作戰的效果及重要性正日漸清晰,但接觸作戰也不能被忽視”。
--研究對解放軍的意義:“在研究這場戰爭時,我們應該...注意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我們還要關注資訊技術條件下全球軍事變革的趨勢,我們不能因為高技術武器的作用正在不斷擴大而忽視人的重要作用”。
--結論:“我們應該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向正在進行軍事變革的一切國家學習經驗及總結教訓,包括所有高技術條件下的局勢戰爭,但我們也不能機械地照抄照搬其他國家軍事變革的模式”。
第四章 部隊現代化資源
“解放軍學習和借鑒外軍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 ”-2004年國防白皮書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改革對於解放軍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從絕對意義上來說,這將增加可用於國防的資金。眾多領域的增長和現代化也將使
中國擴展在工業、技術、人力資源的經濟實力,使其領導人可以加速軍事現代化的進程。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過去的經濟增長率,它的經濟總量將在2025年達到64000億美元,而俄羅斯的經濟總量預計在2025年時則只有15000億美元。基於過去的經驗,中國的國防事業可能從中國總體的經濟增長中獲益。
防務預算趨勢
跟蹤防務預算對於理解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至關重要,因為預算反映了中國依靠其經濟基礎上所能產生的軍事實力。自九十年代初期以來,中國一直在穩步增加用於國防事業的資源。中國人大的一位發言人於2004年3月4日 宣佈稱,中國將2005年的國防預算增加百分之十二點六,國防預算額將達299億美元。這一金額比2000年的國防預算增加了兩倍。今年防務預算的增加持續了過去十五年防務預算呈兩位元數增長的趨勢。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中國自九十年代中期的防務預算額一直呈兩位元數的增長。但官方公佈的數額要遠遠低於國防開支的實際金額。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涉及到匯率、實際購買力或者兩者之間),對中國防務開支進行分析的工作非常複雜。
一些估計認為,官方的預算額並不包括採購外國武器裝備的經費(每年僅從俄國就要進口價值近三十億美元的武器)、武裝員警的開支、核武庫和第二炮兵的維持費用、國防工業的補貼、一些與防務有關的科研工作的經費、地方和省政府對武裝部隊的捐助額。這些額外經費加在一起將使公開的軍費開支增加兩至三倍。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防事業在2005年可獲得900億美元的經費,這使中國成為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大防務支出國,也是亞洲國家中防務開支額最大的國家。
對長期的防務開支走勢作出預算是一項很困難的事。假設中國的防務負擔(防務開支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保持不變,那麼在2025年前中國的防務預算額將增加三倍或更高。
國防工業趨勢
根據情報界的估計,中國國防工業的效率低下而且在關鍵技術領域方面仍依靠外國供應商。當然,中國在彈道導彈研發和生產領域的技術是一個例外。中國正在重組國防工業,使工業設施實現現代化,並獲得研發和生產先進武器系統的外國技術。
軍民兩用技術
中國總體現代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軍民兩用技術。最近的一份萊斯公司報告指出:“中國領導人仍然確信民用和軍用技術的結合對於發展先進的軍工業至關重要。儘管八十年代初官方的主要意圖是中國的國防工業能夠利用它們的技術能力來在民用市場上贏利,官方目前的主要意圖看起來是通過參與商業生產國防工業將獲得軍民兩用技術實力。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稱:“軍民兩用將按照軍事和民事需求結合、在民用行業中保持軍用潛力的戰略指導方針進行。”
軍民兩用將在軍事用途中利用民用技術發展,並保持一個資源庫(人力、材料和設施)來在和平時期支持現代化並在戰爭期間提供必要物資。
重組和現代化
中國正在重組其工業重組和商業行為來鼓勵公司之間進行合作,這些變化對於整個國內工業基礎產生了影響,但更具重要意義的是,這使國防工業的各個行業在九十年代後期實現了現代化,提高了國防工業的生產能力、研發和製造新型或改進武器的能力及生產工藝的提高。這些基礎設施的改進將使中國能夠更快速和更有效地生產出高品質的武器裝備。中國的太空發射行業正在進一步擴展以支援中國的衛星發射和載人航太專案。飛機製造廠和造船廠都已增加生產區面積以支持新的軍事專案,並承擔更多的商業合同和合資公司生產任務。
中國仍在繼續擴展其研發和實驗能力,特別是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中。中國還在通過建設新的設施並為這些設施裝備先進的製造技術來實現關鍵基礎工業的現代化。這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通常是以民用目的而購得的。這已使中國企業能夠生產出可用於各種國防和商業行業的特種金屬和合金。
中國的合資企業正在生產可用於製造軍用電腦、導彈制導系統、通信、電子戰設備、雷達系統的半導體和集體電路板。
中國獲得技術的指導原則
中國獲得技術的指導原則被稱之為“三條路政策”:即外國進口、聯合研發(中國和外國機構共同研發)、國內研發。中國傾向于自主生產武器系統,但目前還不具備這種能力,還不得不大量依靠外國來源。
技術採購的優先領域
中國目前的五年計劃概要檔稱,微電子技術、 納米技術、宇航技術、創新材料、推進系統、導彈系統、電腦人工輔助生產和設計技術、資訊技術是中國技術採購的主要優先領域,這些技術主要來自俄羅斯和西方。在過去十年裏,俄羅斯一直是中國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的主要外部來源。
自九十年代以來,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武器占中國進口武器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這對中國軍事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防情報局稱,包括飛機、潛艇和先進彈藥在內的俄羅斯常規武器技術轉讓已使中國在研的各種主要武器系統的殺傷度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中國的國防工業正在進一步成熟,但中國仍從海外採購武器裝備以滿足其近期需要。例如,中國於2004年接收了蘇-30MK2多用途戰機以彌補F-10或本國生產的蘇-27多作途戰機服役的時間間隔。中國正在為F-10戰鬥機採購俄羅斯的 AL -31F N發動機,中國還在同時研製國產發動機。中國還接收了俄制薩姆-10和薩姆-20空防系統以作為國產空防系統服役前的臨時措施。從俄羅斯引進的“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已使解放軍海軍獲得現代武器系統,中國還在生產宋級潛艇和LUYANG級驅逐艦。
中國還可能在2005年獲得更多的蘇-30MK2、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中國還在按許可證生產和技術建議方面與俄羅斯合作。為了獲得現代化的第四代戰鬥機,中國已與俄羅斯簽署了按許可證生產Su-27SK/F-11 的合同。中國去年試圖重新談判這一協議,以便在剩下來的生產週期內生產蘇-27SMK多用型戰機。
據報導,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合作研發PL-12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慣性導航系統, PL-12導彈的實驗工作仍在繼續。中國海軍於去年裝備新型潛艇,這種潛艇看起來採用了俄羅斯設計性能,其中包括可能採用不依靠空氣推進技術,這將極大提高了潛艇下潛時間的長度。
中國還在研發新型步兵戰車的炮塔時獲得了俄羅斯的幫助。中國新型多管火箭發射器A-100看起來也有俄羅斯設計的特點。儘管以色列於2000年開始取消與中國的空中預警機專案,中國仍在繼續實驗以伊爾-76為平臺的空中預警機。以色列2001年向中國提供了哈比無人機,並於2003年至04年提供了哈比無人機的維修服務。中國還從其他國家獲得了幫助,例如,中國於2001年購買了英國的斯貝既202發動機裝備了FB-7戰轟機。義大利和法國可能幫助中國研發了一種新型中型直升機。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還從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所出售的彈藥和軍民兩用技術中獲益。
強點和弱點:
中國已投钜資來發展其人力資源。包括西方教育在內的改進的技術教育正在對中國的國防工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品質和創新仍是弱項。中國工業仍在學習可靠性和可重複性的重要性。中國還未證實其在沒有外國幫助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一項先進武器裝備系統的能力。同時,許多新的和改進後的設施仍受電力不足和分配系統的制約。由於道路、鐵路和港口運輸能力有限,原材料的運輸仍受到制約。最後中國的戰略金屬工業仍依靠進口的材料和外國生產設施。
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影響
中國一直在大力遊說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稱這是“冷戰遺物”。儘管歐盟稱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不會導致大量向中國出口先進武器,但歐盟監督這一承諾的工具仍不完備。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使中國獲得軍用和軍民兩用技術,這將有助於中國提高其現有的武器系統並提高其國產未來先進武器系統的工業能力。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還將終止有關中國軍隊和歐洲軍隊交流的限制,這將使中國軍隊獲得廣泛的關鍵軍事“軟體”,例如現代化的軍事運作方法、作戰學說和訓練、後勤支援等。如果歐盟對華武器禁運被解除,那麼中國的戰略可能會以與歐盟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為中心來獲得所需技術和技能。
中國可能會採取逐步行動以免破壞其武器禁運只是象徵性的立場。即使是在中國在這方面採取迅速的行動,國防工業也需要時間來吸收這些武器製造或改進的新技術、工藝和專業知識。但在中遠期,從歐洲獲得的國防技術將極大地提高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中國可能對獲得先進的宇航技術、雷達系統、預警機、潛艇技術、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的先進電子部件最感興趣。
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可能還會使外國進一步加劇向中國出售武器的競爭,這將進一步放鬆對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