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2006

中國軍力報告2005

中國軍力報告


資料來源http://news.sina.com.cn/z/mfzgjlbg/index.shtml


 


第一章                 關鍵發展


  就國會在2000年國防授權法案1202節中提出的相關問題而言,中國國家戰略和軍事實力在過去兩年裏有數項重大發展,這些發展包括:大戰略、安全戰略、軍事戰略。中國於200412月公佈了2004年國防白皮書,這是中國自1998年以來第四次發表國防白皮書。國防白皮書解釋了中國對安全問題的公共看法,並提供了與軍事有關的政策、組織和規章。儘管比前幾年有所改進,但最新的國防白皮書只提供了軍事透明化的有限資訊。


  中國繼續將戰略重點放在綜合國力建設上,強調經濟發展。中國今年將完成第10個五年計劃(2001-2005),並開始第十一五計畫(2006-2010)的準備工作。國家主席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於2004年接替江澤民出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一過渡不太可能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或者中國大陸對美國和臺灣的戰略產生重大變化。中央軍事委員會由八名成員擴大至十一名成員,增加了人民解放軍空軍、海軍、第二炮兵的司令。空軍和海軍的軍官還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這反映中國正強調聯合作戰和軍種協同作戰能力。


  中國於2004年開始表示對西方現代化軍隊和中國軍隊的技術差感到關注。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認為,由軍事革命而引發的技術差距將對中國的安全產生重大影響。我們認為,中國九十年代和未來可預見期間對不對稱、非線型、技術躍進的強調將有助於中國趕上或減少這種技術差距。


  中國2004年在亞太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戰略趨勢


  中國正越來越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利用其日益增長的政治和經濟實力來增加其地區和全球影響力。中國作出向海地部署維和人員的決定和其更多地參與拉丁美洲事務就說明瞭這一趨勢。在亞太地區,中國的部分外交活動是在一些地區機構裏開展的,而這些地區機構將排斥美國的加入。


  中國于2003年成為世界第二大消費國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隨著中國能源和資源的需要日益增漲,中國認為獲得這些資源需要與中東、非洲、拉丁美洲國家結成特殊的經濟或外交關係,這使中國更進一步在接近諸如伊朗、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的問題。


  中國繼續發揮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要組織者的作用,中國繼續公開呼籲朝鮮半島無核。由於與朝鮮有歷史聯繫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國具備勸說朝鮮放棄其核野心的潛在力量。


  中國2003年與東盟發表了中國東盟和平和繁榮戰略夥伴聯合宣言,這是中國首次與一個地區組織達成這樣的協定。中國2003年還加入了東盟友好和合作條約。中國還於2004年與東盟就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中國還對東盟的南中國海行為準則表示贊許。與此同時,中國還與多數東盟關係保持著包括軍事關係在內積極外交活動以推廣對中國崛起的積極看法、獲得資源。


  中國在解決與印度的邊境爭端問題中正繼續取得進展。與印度改善關係是中國使周邊出現穩定局勢並制衡美印關係改善的措施。與此同時,中國還鼓勵印度和伊斯蘭堡採取措施降低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中國同時還繼續保持著與巴基斯坦的傳統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2004年首次與英國、印度和法國艦隻舉行了聯合海上搜索和營救演習。中國和俄羅斯還宣佈將於2005年在中國舉行聯合軍事演習。


  臺灣海峽的安全形勢


  國防白皮書稱兩岸形勢嚴峻,並稱臺灣和主權關注是中國大陸武裝部隊的最優先事務,這一措詞比2002年的國防白皮書的措詞更加強硬。


  中國人大於2005年3月通過了“反分裂法”以便向臺灣領導層施壓,並為動武合法化確定一個法律基礎。這也是對美國《臺灣關係法案》的一個回擊。


  中國於2004年舉行了兩次大規模兩棲演習(師級集團軍規模),其中一個大規模兩棲演習就是專門為針對臺灣而設計的。這使中國在過去五年裏進行的兩棲演習的次數達到了十次。


  中國大陸對台戰略


  中國仍繼續遵守其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和平統一政策,臺灣可以在重歸大陸之後享有有限的自治權。


  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党主席宋楚瑜2005年春季訪問了大陸,中國大陸沒有改變不與臺灣領導人進行直接談判的立場。北京繼續視威脅和可能使用武力作為其說服臺灣放棄追求獨立並最終與大陸實現統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臺灣對面大陸部隊的兵力、駐地和實力


  中國大陸仍在繼續在臺灣對面軍區部署最先進的武器。這些新的武器系統代表著中國軍隊的武裝裝備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國軍隊的大部分武器裝備仍是老式、作戰性能不強的裝備。為了實現先進技術裝備的潛力,中國武裝部隊正試圖將這些武器裝備整合於部隊結構、制訂新的現代化的軍事學說和戰術、改進訓練和演習。


  彈道導彈:在臺灣對岸,中國大陸軍方共部署了約650枚至730CSS-6CSS-7型短程導彈。中國導彈的數量每年將增加約100枚,新型導彈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國還在探索使用彈道導彈執行反介入/海區封鎖任務。中國還正在通過裝備生存能力強的新型導彈來實現遠端彈道導彈的現化化。中國的道路機動型固體燃料推進洲際導彈東風31” 和新型潛射型彈道導彈JL-2將在未來幾年內服役。


  空中力量:中國大陸空軍擁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對台作戰的飛機,但許多戰機現在已經老舊過時或者是老式戰機的改進型。目前,中國正繼續從俄羅斯引進先進戰鬥機,包括Su -30M KK型及Su -30M k2型戰鬥機等。根據與俄方簽定的按許可證生產協議,中國目前正在生產Su-27SK的中國版F-11新型戰鬥機。中國去年試圖重新談判這一協議,以便在剩下來的生產週期內生產蘇-27SMK多用型戰機。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第四代戰機F-10已於2004年完成了研發工作,並將於今年開始試飛工作。對FB-7(飛豹)戰鬥機的改進已使其具備夜間海上打擊任務能力。中國還正進行數個專案以便在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平臺上安裝自衛幹擾裝置。中國正通過國外引進、國內研發的方式獲取高精度空戰武器,如巡航導彈、空對空、空對地等先進導彈。解放軍看起來正有意將其退役戰機改裝為無人作戰飛機。中國有數百架庫存老式戰機可改裝成這種類型的戰機。


  海上實力:中國海軍擁有64艘水面主力軍艦,55艘攻擊潛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兩棲登陸艇、50艘導彈巡邏艇。中國三分之二的軍艦部署在東海及南海艦隊。


  中國海軍還在東海艦隊部署了兩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另外兩艘還在交付之中。這些驅逐艦全都部署有先進的反艦巡航導彈及防空系統。中國海軍的級柴油動力潛艇已經進行量產階段,它可攜帶鷹擊82潛射導彈。中國新型級柴動力潛艇於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擊潛艇預計將於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國正在從俄羅斯洽購8基洛級柴電潛艇,該型潛艇裝備了先進的SS-N-27型反艦巡航導彈及有線制導魚雷。


  防空實力:中國於2004年八月從俄羅斯接收了最後一批四個S-300PMU-1/SA-20防空導彈營的裝備。中國已同意購買後續的S-300PMU-2。首個S-300PMU-2營的裝備預計將於2006年運抵中國,其射程為200公里 ,可攔截戰術彈道導彈,並具備更有效的反電子措施。解放軍還為其防空旅裝備了一種新型的自行戰術防空導彈FM-90。它是法國響尾蛇防空導彈的改進型,射程為15公里 ,這比解放軍先前裝備的可擕式防空導彈的射程提高了兩倍。


  地面部隊:在臺灣正對岸的三個軍區內,中國大陸共部署了37.5萬名兵力。這些部隊正在換裝兩棲裝甲車及坦克等武器。中國大陸目前正在裁撤軍隊,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員額將達到20萬人。中國軍隊人數將減少至230萬人。加上武警和預備役部隊人員,中國大陸軍隊的人數超過320萬。


  中國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稱,一旦發生戰爭,中國可以動員約1000萬人後備部隊。


  2004年,中國又從俄羅斯進口了大量新型MI-17MI-171型直升機,同時還在研製自己的國產武裝直升機Z-10,該型直升機有望於2014年正式服役。


  中國軍事學說動向


  中國最新國防白皮書使用了最新軍事學說術語來形容解放軍必須作好應對準備的未來戰爭資訊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一術語表示解放軍已將資訊技術作為力量倍增器和它對軍事革命對現代戰場影響的思考。解放軍正在通過研發現代化、一體化的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網路和體制變化提高其聯合化作戰能力。


  2004年期間,解放軍開始將軍方和地方供應商都納入軍品採購體系,並將一些軍方工作外包給地方工業。解放軍更加強調經濟在和平和戰爭時期的動員能力。解放軍首個實驗型聯合後勤部隊2004年七月成立。


  中國正在吸取聯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軍事行動中的經驗教訓。中國預計將把這些經常訓練納入其升級版的軍事學說、計畫制訂和軍品採購中。


  加強軍事實力的技術轉讓和收購


  中國將繼續要求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使中國可以接觸到先進技術,使其武器庫中增加新的武器,並使其目前和未來武器系統的品質和生產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購了蘇-30MKK和蘇-30MK2多用途戰機、現代級驅逐艦、基洛級潛艇、先進防空導彈之外,中國還可能於2005年獲得更多的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對臺灣威攝力量的挑戰評估


  由於中國經濟持繼增長、外交優勢日益擴大、解放軍軍事實力提高,兩岸軍事平衡看起來正偏向於大陸一方。臺灣的防務開支在過去十年裏按實際金額計算已呈下降趨勢,中國空中、海上和導彈力量的現代化使臺灣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為增加。臺灣立法院正在審批一項購買愛國者三型防空導彈、P -3C 反潛機、柴電攻擊潛艇的軍購案,軍購案總額達153億美元。


 第二章 解讀中國戰略


  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鄧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於建設性的美中關係


  發生於2001年4月的EP-3撞機事件損害了美中關係。之後,美國和中國建立起合作和富於建設性的關係,美國強調美中關係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這兩點價值。


  ·美國和中國共同合作,努力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共同目標,建立推進六方會談進程,並在反恐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加入了美國集裝箱安全計畫。


  ·通過商業和貿易聯合委員會及聯合經濟委員會,兩國高級經濟政策官員共同管理雙邊貿易問題,推進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所達成的目標,處理象中國遵守知識產權標準之類的問題。


  ·美國和中國政府同意,從今年夏季開始,兩國開通一條新的、定期性的高級對話機制,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開展對話。


  ·在軍事關係方面,我們擴大了相互間的交流,包括高級官員互訪,軍校之間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國日益成為一個更為強大、更有影響力的地區及全球性事務參與者的今天,關於中國未來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將要作出的道路選擇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選擇將包含重要意義,不僅對於美國,而且對於中國、亞太地區甚至全世界來說,都非常重要。


  中國未來的形象


  中國以一個地區性大國的身份在世界舞臺上發展,但它的出現同樣具有世界意義。中國正面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選擇一條和平融入世界之路,從此開始良性競爭。中國也可以選擇另外一條道路,在更大的範圍內發揮支配性的影響力。或者,中國也可能選擇第三條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應對國家團結方面的挑戰。處於上升階段的中國的未來還沒有沿著某一條道路一成不變地走下去。


  美國的政策,希望看到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中國出現。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許是中國軍方和國家安全政策決策者們無法控制的因素,可能會將中國從和平的道路上轉移開來。這些因素包括:


  ·增強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所滋生的國家主義情緒;


  ·結構性經濟衰弱和低效率,可能破壞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


  ·政府無力向各大國家提供一種開放式的、透明的市場經濟;


  ·政府仍然發揮過多功能;


  ·日益發展壯大的軍工企業不斷向外擴散先進武器。


  上述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很難作出預測,它們對中國戰略行動和未來戰略方向的影響也同樣難以預測。我們並不想對中國將來可能選擇的道路作出評價,也不想斷言哪種路線可能會比其他路線更有可能出現。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隨著經濟持續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再加上國內國家主義情緒及民族自信心增強,中國可能會把經濟發展目標轉變成建設越來越強大的軍隊上去。中國可能會利用自己的經濟地位,再加上軍事力量作後盾,在與其貿易夥伴和鄰國交往過程中,在國際安全和經濟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張。


  ·經濟停滯。如果出現經濟停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面臨的國內政治問題可能會惡化,北京可能會縮減軍事開支,或將軍事方面的開支轉移一部分到其他方面,通過在海外宣傳國家主義保證國內主要事務順利解決。


  ·經濟低迷。 將來某個時候,中國可能會出現經濟低迷,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如下:金融機構軟弱無力,向市場經濟轉變的工作不徹底,人口統計情況發生變化,給社會福利系統帶來更大壓力,環境惡化造成地區經濟災難。


  ·內亂。


  ·領土爭端。 最近幾年來,中國在解決與俄羅斯、越南、印度和中亞國家的領土爭端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仍然與日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等國存在相互重疊的領土主張。過去,中國和上述一些國家之間發生過小規模的戰爭和衝突。未來,如果領土爭端升級,中國與部分國家之間還有可能突然爆發衝突,尤其是在勘探和開採資源方面的緊張關係升級時會發生衝突。


  能直接得到有關中國戰略材料的機會很少


  直接弄到有關中國國家戰略的材料很困難。要想對中國的戰略意圖進行評估,對中國官方的戰略性檔及各種白皮書進行分析,就必須對中國最近幾年內所完成的戰略任務和未來準備實現的戰略目標進行深入考查。


  中國的軍事戰略家這樣定義國家戰略的意義:是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的總體戰略,它動用所有的國家力量,實現政治目標,尤其是實現與國家安全和發展有關的政治目標。正如他們定義的那樣,中國的國家戰略,是要維護整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保持一個安全的發展環境,確保國家在擁有競爭優勢方面的平衡。


  綜合國力”(CNP)戰略結構是理解中國如何實現上述平衡的兩個中心概念。綜合國力是中國戰略決策者評價中國與其他國家實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品質上的和數量上的評估方法,內容涵蓋領土、自然資源、經濟實力、外交影響力、政府內部效率、軍事力量和文化影響力等。戰略結構大致相當於實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語言裏找不到一個可以直接解釋其意義的辭彙來。中國語言學家認為,指的就是事物的發展趨勢,或可能出現的未來發展趨向,只有技巧嫺熟的戰略家才能領悟到它的真諦。相反地,也只有相對來說比較老道的對手才能領悟到所代表的真正含義。


  資源需求是推動國家戰略發展的動力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對市場和自然資源(如鐵和地下燃料等)的強烈需求將影響它的戰略行為。然而整個2003年內,市場和自然資源方面的進口,還不到中國全部進口額的60%


  目前,中國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對煤的需求(大部分來自國內)將不斷增加。中國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增長很快。2003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第三大石油進口國。眼前,中國國內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從國外進口。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增長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萬到1500萬桶)。核能和天然氣目前所占比重較小,但這一比例還會上升。到2010年,中國政府計畫將天然氣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類似地,中國還計畫在2020年前,建造大約301000兆瓦的核電反應堆。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氣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呼籲中國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方面,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4年,中國政府開始建造戰略石油儲備(SPR)。到2015年,北京計畫按照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的標準,建立起可滿足整個國家90天需要的戰略石油儲備。但由於後勤及交通網絡的制約,這一計畫也許是不現實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將對海外戰略資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賴。這就是說,中國相信只有海路暢通才能滿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對海外資源和能源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對石油和天然氣的依賴,將對中國制定國家戰略及外交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亞各國、印尼、中東(包括伊朗)、俄羅斯、蘇丹和委內瑞拉等國交往中,力圖與他們在能源供應方面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與此同時,中國在與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國家打交道時,也希望能夠與這些國家達成長期合作協定,以保證本國船隻順利通過。北京政府認為,確保與上述國家的特殊關係,就能確保自己的能源管道暢通,從而積極影響自己的防務戰略。中國在建立藍水艦隊方面不斷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軍事存在,就是中國能源戰略外交的體現。


  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由於中國前領導人鄧小平不斷推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其他領導人將他們的國家發展戰略描述為增加中國的綜合國力。中國領導人要從事國家發展,他們就必須不斷完善方法,保證整個中國擁有更為寬泛的安全環境,以應對可能的挑戰和威脅,把握機遇,這就可能推動中國政府對國家戰略進行調整。


  24字戰略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對中國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門負責人講話時,總結了著名的“24戰略: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後來,又增加了有所作為”4個字。


  這一戰略經常為負責國家安全問題的中國高級官員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國外交政策的時候是這樣。儘管該戰略的部分地方近幾年在中國安全機構內引起爭議,但整體來看,該戰略既提出了近期內不要心存國際野心,又提出了遠期內建立中國強大國力的目標。


  中國未來發生大規模衝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國直接參與的台海戰爭等,將推動中國領導人把重建戰略力量結構放在國家發展戰略的前面。鄧小平和江澤民都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參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條件下儘快結束衝突,然後重新把國家資源用於發展綜合國力上面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在這方面的觀點有什麼不同。


  在和平時期,我們可以預期,中國將會把經濟進步作為其國家戰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強綜合國力。中國已經確立了如下經濟發展目標:2010年前使國民經濟在2000年基礎上翻兩番,到2049年前使中國的人均GDP達到中等發展國家的水準。中國領導人清楚,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增強軍事實力和國家實力是當務之急。此外,與經濟發展第一的口號相比較,有證據表明中國正尋求回避發展軍力和增強實力這兩方面的目標,或者至少最小化這方面的話題。


  20035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聲稱:有必要建立一個在國防建設和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促進、合作發展的良性機制。中國的現代化表明,中國正著手更新武器裝備,力爭打造能夠綜合民用與軍事之用的武器設備。


  中國軍隊是中國總體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需要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保護經濟成果。中國在最新公佈的國防白皮書中稱,軍隊在確保國家安全時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軍隊在保衛國家安全時起著關鍵性作用


  儘管中國軍隊現代化的近期目標看起來是為了應對臺灣海峽的潛在衝突,但中國軍方的規劃者正在審視臺灣以外的戰略目標。中國軍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控制臺灣,可以使解放軍的海上防衛半徑向前推進,也可以顯著提高中國影響地區海上運輸線的能力。中國軍事科學院政治委員溫宗仁將軍最近在一次採訪中稱,解決臺灣問題對中國打破國際勢力對中國進行的海上安全圍堵具有重要意義,只有突破了封鎖,我們才談得上中國的崛起...為快速崛起,中國未來必須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處


  研析中國軍事問題的分析人士認為,中國軍力的大幅提升,並不僅僅只針對臺灣。儘管中國所有的短程彈道導彈都部署在臺灣的對岸,但由於這些導彈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在地區局勢緊張時可以快速轉移部署到相關地區。中國還在研發部署新型中程導彈,以提高到地區目標的打擊能力。中國還在加強遠端洲際導彈的打擊能力,以便對全球目標,包括美國進行打擊。


  同樣,中國的海空軍實力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已經超出臺灣海峽的地理範疇。中國空軍已經掌握空中預警及控制技術,並有能力進行空中加油,這使得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進一步延伸至南中國海。中國海軍採購先進驅逐艦及潛艇,表明中國正在進行積極的近海防禦策略,以保衛其海洋權益,包括領海利益、經濟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線等。長期來看,中國軍隊的指揮、控制、通訊、電腦、情報、偵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進行衛星偵察,可以使得中國確定並跟蹤西太洋地區的外國軍事目標。


  中國軍隊還加強在中國領土及領海以外區域進行活動,最著名的則是中國級核潛航去年進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7月,中國海軍首次進行環球遠航,此後,中國繼續派遣軍艦環球航行,以掌握遠洋作戰能力。另外,中國還對參與全球維和行動表現出興趣。中國目前在海外共派駐有1000名維和士兵,包括500名駐利比理亞軍事觀察員、230名駐剛果軍事觀察員及125名海地維和士兵。


  中國目前沒有受到來自其他國家的直接威脅。但中國仍在大幅增加軍費,特別是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中國軍力發展的步伐及領域,破壞了地區軍事力量平衡。中國軍隊現代化,使得中國有能力在臺灣以外的亞洲地區遂行作戰,對該區的其他國家構成威脅。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不斷增長,通過從其他國家大量採購先進武器及裝備,中國軍隊的硬體水準有了顯著的提高。


  中國稱其長期戰略政治目標是發展綜合國力,確保有利的國際戰略環境,其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使用非軍事手段解決分歧、不干涉他國內部事務、實行防禦性的軍事戰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無核區等。


  但是,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仍然顯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於宣稱對爭議區域擁有主權,中國與其鄰國,如印度、日本、菲律賓、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及越南等,都出現了爭端及危機。今後,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中國領導人在取得外交優勢、捍衛安全利益及解決爭端方面,很可能會使用武力或實行軍事高壓政策。


第三章 中國的軍事戰略及學說


  很明顯,中國領導人將軍事實力視作實現國家戰略及目標的重要手段。但中國如何利用軍事實力來達成目標,在什麼情況下使用軍事手段或非軍事手段來解決問題,卻顯得並不清晰。


  中國沒有發表與美國《國家軍事戰略》相對應的公開文獻。因此,一些觀察人士對中國核心領導層如何使用軍事手段沒有任何直觀認識。通過對大量權威資料、講話及著作等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一直使用積極防禦這個詞來描述其軍事戰略。積極防禦是一種防禦性軍事戰略,其涵義是,中國不會首先挑起戰爭或發動侵略戰爭,只有在受到襲擊、國家主權受到侵犯及領土完整被破壞的情況,才會使用軍事手段。


  但是,中國對主權受到侵略或敵方首先挑起戰爭的界定,卻顯得非常模糊。比如,當觸及諸如臺灣等國家核心利益問題時,中國也會發起先發制人的打擊,但仍然將這種打擊歸為戰略防禦1979年,中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即是如此。因此,積極防禦本身並不能表明中國將在何時以何種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斷定敵方將發動戰爭,積極防禦的某些特徵也就變成了進攻。中國2000年出版的《戰爭研究》對此解釋道:


  在軍事鬥爭中,戰略指導方針是積極防禦,但是,積極防禦的重點仍是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只有這樣,積極防禦的戰略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在面對安全威脅時,積極防禦要求做出防禦的姿態。中國軍隊致力營造安全的周邊環境,阻止對手做出有礙中國國家利益行為。在1979年的中越衝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國決定給河內一個教訓,於是採取懲罰性軍事行動。1995年至1996年,中國大陸為了對臺灣施加壓力,決定在台海發射導彈。


  評估表明,中國準確使用有限軍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軍方的戰略學家已經開始在專業刊物上討論如何利用有限軍事手段達到有限的政治目標。中國軍力實力的發展,為其有限使用軍事手段提供了選擇。在中國的軍事學說中,這一策略被稱為軍隊的非作戰應用,即利用軍隊施加政治壓力,但本身並不發動戰爭。


  軍事戰略的欺騙迷惑


  在過去幾十年裏,中國軍方開始興起學習古代軍事著作的高潮。許多軍事院校開設了謀略學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是根據中國各歷史時期的戰爭而總結出來的。在近代中國歷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騙迷惑對手的記錄。通過在戰略及戰術等方面的使用欺騙迷惑手段,中國出奇不意地參加朝鮮戰爭,讓美國感到十分意外。同樣的,當初印度、前蘇聯、越南及許多國際觀察家,都沒有預測到中國將會對他們發動戰爭。


  在有些國家裏,軍方將對軍事技術及武器裝備等方面做戰術性欺騙迷惑,但中國的作法卻顯然不止是這些。最近幾年裏,中國公開部分新型武器裝備,而此前西方國家對此幾乎一無所知。


  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方向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進行軍事變革及調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中國加速了變革的進度,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會停止現代化的步伐。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擺脫大規模人海戰術,演變為一隻規模更小、更現代化及職業化的軍隊,可以與對手進行一場高科技的局部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理論家及計畫制定者認為,未來戰爭將同時在空、地、海、磁及太空領域展開。中國軍方將未來戰爭稱為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200412月,中國發展新版國防白皮書,軍方使用一個新辭彙來描述未來需要打贏的一場戰爭: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過去十幾年裏,中國軍方一直將打贏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作為建軍目標。


  這一新概念總結了中國過去的經驗及對目前軍事革命的評估,中國顯然感覺到了資訊技術及資訊戰所帶來的衝擊。至於用資訊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替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後,中國軍方將在哪些方面進行現代化改造,目前尚無法做出預測。


  中國人民解放軍急切希望其常規兵力能夠有實力對付敵人對其邊境及領土構成的威脅。現在,中國軍方正在致力於變革及調整,努力提升聯合作戰能力,以使其能達到未來作戰要求。


  自美國及其盟國發動海灣戰爭以來,中國軍方從中汲取經驗,積極發展聯合作戰能力。儘管中國軍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缺乏互聯互通能力及聯合作戰的實際經驗。中國軍方正在研發部署C4ISR系統,該系統可以實施聯合指揮及聯合後勤保障,軍方希望以此實現各兵種之間的聯合作戰。2004年,中央軍委委員中加入了各軍兵種的指揮人員,這本身就表明中國正在加強聯合指揮與作戰能力。由於中國軍方缺乏作戰經驗,導致軍方的聯合作戰經驗也十分缺乏。


  中國軍方未來的聯合作戰,受到美國軍隊及前蘇聯的影響。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說的聯合作戰,只是戰術或以上層級的聯合作戰。自2000年以來,中國軍方共進行了14次聯合軍事演習,以取得聯合指揮及作戰能力。由於技術及理論原因,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具備遂行美國式聯合作戰的能力,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仍然不大可能具備這種能力。


  對現代戰爭及美國國防改革的認知及理解


  中國一直在密切關注外軍作戰及國防改革情況,其中美國軍事現代化是中國軍方關注的重點。通過分析美國軍隊的軍事作戰情況,中國汲取了許多教訓並從中模仿。另外,美國近來推行的國防改革,使中國進一步認識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軍事技術差距正在不斷擴大。在2004年發表的國防白皮書中,中國將之稱為軍事革命導致的技術差距,並認為這已經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主要威脅。中國領導人,包括國家主席胡錦濤開始對此感到擔心,並要求解放軍在技術及資訊化方面進行跳躍式發展,提高武器裝備的機動性、火力及精確度。


  1991年,美國軍隊在伊拉克發動沙漠風暴軍事行動,這是刺激中國軍方準備未來戰爭的基本原因。伊拉克軍隊被打敗的如此之快,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在現代戰爭面前,中國軍隊極易受到攻擊。海灣戰爭使得中國軍方開始更新軍事學說,加強聯合作戰能力,並加快國防改革及現代化。海灣戰爭還使得中國軍方開始討論軍事革命的真正涵義,中國因此開始研發部署現代化的C4ISR系統、研究資訊戰、防空、精確打擊及後勤支援能力。


  1991年美英發動的海灣戰爭,還對中國的軍事思想構成衝擊。北約後來對南斯拉夫發動空襲,中國軍方也開始從中研究處於技術劣勢的國家如何擊敗占技術優勢的對手。中國軍方認為,使用低技術含量的反偵察措施及戰術欺騙,如利用偽裝、誘騙、分散部署、頻繁轉移軍隊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對手的精確打擊能力。中國還總結出了許多被動防禦方式,如將高價值目標挖洞隱藏、利用光纖進行通訊聯絡及對彈藥供應庫進行隱蔽等。


  中國軍方從海灣戰爭中總結的主要防空經驗是三打、三防三打即打隱形飛機、打巡航導彈、打直升機,三防則是防精確打擊、防電子戰、防敵方偵察。軍方認為,遠程空中打擊使得陸軍的作用有所降低。中國軍方還開始討論如何使用飛機及導彈對敵方指揮控制系統進行斬首行動,從而以最少的地面部隊使得敵人儘快投降。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軍隊還是大量研發採購新型戰術機、巡航導彈及彈道導彈。


  中國軍方還在觀察美軍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並希望從中瞭解現代戰爭情況。中國軍方已經從中觀察到了一些情況,如美軍使用無人駕駛飛機進行空中偵察及空中打擊、使用特種部隊對目標進行精確襲擊、使用心理戰及對敵方指揮、通信系統等進行精確打擊等。中國軍方對武器系統整合、互通及靈活機動的後勤保障等印象深刻。


  與以前總結的經驗不同,自由伊拉克行動使得解放軍重新思考在未來衝突中,單靠空襲及精確打擊是否可以贏得整個戰爭。20036月,江澤民稱,伊拉克戰爭表明,在高技術條件下,戰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仍是人


  中國軍方從自由伊拉克行動中觀察到的情況


  2003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撰寫了一篇文章,論述了自由伊拉克行動的具體內涵,也透露了中國軍方對現代戰爭的認識。以下是中國軍方觀察到的幾個主要情況:


  --關於從聯軍軍事行動中汲取的教訓:世界範圍內的新軍事變革正在快速發展,最近發生的伊拉克戰爭就反映了這一趨勢。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及分析這一趨勢,還要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進行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


  --關於精確打擊:“...伊拉克戰爭反映了資訊化武器及裝備的發展及趨勢...使用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偵察衛星發揮了史無前例的重要作用,制導導彈也有了新的進展。美國軍隊使用了90多顆軍事衛星,不間斷的提供情報及資訊,在指揮作戰,特別是進行精確打擊時發揮了最重要的作用


  --關於機動性:無論是在南線長驅直入,還是在北線實施空中機動,都表明經過10年的調整,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在減少,但訓練更有素,更輕型,機動性也更好


  --關於聯合作戰:美英聯軍實施聯合作戰,他們所有的武器及部隊都盡可能的在各方面、各時段協同作戰,以儘快取得整個戰場的控制權。這些軍事行動包括:空中襲擊、地面打擊、海上導彈發射、衛星及資訊戰等


  --關於非接觸作戰:在高技術武器裝備不斷發展的條件下,非接觸作戰的效果及重要性正日漸清晰,但接觸作戰也不能被忽視


  --研究對解放軍的意義:在研究這場戰爭時,我們應該...注意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我們還要關注資訊技術條件下全球軍事變革的趨勢,我們不能因為高技術武器的作用正在不斷擴大而忽視人的重要作用


  --結論:我們應該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變革,這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向正在進行軍事變革的一切國家學習經驗及總結教訓,包括所有高技術條件下的局勢戰爭,但我們也不能機械地照抄照搬其他國家軍事變革的模式


第四章 部隊現代化資源


  解放軍學習和借鑒外軍有益經驗,有選擇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管理方法,促進軍隊現代化建設。 ”-2004年國防白皮書持續的經濟增長和改革對於解放軍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從絕對意義上來說,這將增加可用於國防的資金。眾多領域的增長和現代化也將使










中國擴展在工業、技術、人力資源的經濟實力,使其領導人可以加速軍事現代化的進程。如果中國能夠保持過去的經濟增長率,它的經濟總量將在2025年達到64000億美元,而俄羅斯的經濟總量預計在2025年時則只有15000億美元。基於過去的經驗,中國的國防事業可能從中國總體的經濟增長中獲益。


  防務預算趨勢


  跟蹤防務預算對於理解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至關重要,因為預算反映了中國依靠其經濟基礎上所能產生的軍事實力。自九十年代初期以來,中國一直在穩步增加用於國防事業的資源。中國人大的一位發言人於200434日 宣佈稱,中國將2005年的國防預算增加百分之十二點六,國防預算額將達299億美元。這一金額比2000年的國防預算增加了兩倍。今年防務預算的增加持續了過去十五年防務預算呈兩位元數增長的趨勢。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中國自九十年代中期的防務預算額一直呈兩位元數的增長。但官方公佈的數額要遠遠低於國防開支的實際金額。由於計算方法的不同(涉及到匯率、實際購買力或者兩者之間),對中國防務開支進行分析的工作非常複雜。


  一些估計認為,官方的預算額並不包括採購外國武器裝備的經費(每年僅從俄國就要進口價值近三十億美元的武器)、武裝員警的開支、核武庫和第二炮兵的維持費用、國防工業的補貼、一些與防務有關的科研工作的經費、地方和省政府對武裝部隊的捐助額。這些額外經費加在一起將使公開的軍費開支增加兩至三倍。這意味著中國的國防事業在2005年可獲得900億美元的經費,這使中國成為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三大防務支出國,也是亞洲國家中防務開支額最大的國家。


  對長期的防務開支走勢作出預算是一項很困難的事。假設中國的防務負擔(防務開支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保持不變,那麼在2025年前中國的防務預算額將增加三倍或更高。


  國防工業趨勢


  根據情報界的估計,中國國防工業的效率低下而且在關鍵技術領域方面仍依靠外國供應商。當然,中國在彈道導彈研發和生產領域的技術是一個例外。中國正在重組國防工業,使工業設施實現現代化,並獲得研發和生產先進武器系統的外國技術。


  軍民兩用技術


  中國總體現代化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軍民兩用技術。最近的一份萊斯公司報告指出:中國領導人仍然確信民用和軍用技術的結合對於發展先進的軍工業至關重要。儘管八十年代初官方的主要意圖是中國的國防工業能夠利用它們的技術能力來在民用市場上贏利,官方目前的主要意圖看起來是通過參與商業生產國防工業將獲得軍民兩用技術實力。2004年的國防白皮書稱:軍民兩用將按照軍事和民事需求結合、在民用行業中保持軍用潛力的戰略指導方針進行。


  軍民兩用將在軍事用途中利用民用技術發展,並保持一個資源庫(人力、材料和設施)來在和平時期支持現代化並在戰爭期間提供必要物資。


  重組和現代化


  中國正在重組其工業重組和商業行為來鼓勵公司之間進行合作,這些變化對於整個國內工業基礎產生了影響,但更具重要意義的是,這使國防工業的各個行業在九十年代後期實現了現代化,提高了國防工業的生產能力、研發和製造新型或改進武器的能力及生產工藝的提高。這些基礎設施的改進將使中國能夠更快速和更有效地生產出高品質的武器裝備。中國的太空發射行業正在進一步擴展以支援中國的衛星發射和載人航太專案。飛機製造廠和造船廠都已增加生產區面積以支持新的軍事專案,並承擔更多的商業合同和合資公司生產任務。


  中國仍在繼續擴展其研發和實驗能力,特別是在大學和研究機構中。中國還在通過建設新的設施並為這些設施裝備先進的製造技術來實現關鍵基礎工業的現代化。這些先進的製造技術通常是以民用目的而購得的。這已使中國企業能夠生產出可用於各種國防和商業行業的特種金屬和合金。


  中國的合資企業正在生產可用於製造軍用電腦、導彈制導系統、通信、電子戰設備、雷達系統的半導體和集體電路板。


  中國獲得技術的指導原則


  中國獲得技術的指導原則被稱之為三條路政策:即外國進口、聯合研發(中國和外國機構共同研發)、國內研發。中國傾向于自主生產武器系統,但目前還不具備這種能力,還不得不大量依靠外國來源。


  技術採購的優先領域


  中國目前的五年計劃概要檔稱,微電子技術、 納米技術、宇航技術、創新材料、推進系統、導彈系統、電腦人工輔助生產和設計技術、資訊技術是中國技術採購的主要優先領域,這些技術主要來自俄羅斯和西方。在過去十年裏,俄羅斯一直是中國武器系統和軍事技術的主要外部來源。


  自九十年代以來,俄羅斯向中國出口的武器占中國進口武器總額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這對中國軍事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國防情報局稱,包括飛機、潛艇和先進彈藥在內的俄羅斯常規武器技術轉讓已使中國在研的各種主要武器系統的殺傷度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中國的國防工業正在進一步成熟,但中國仍從海外採購武器裝備以滿足其近期需要。例如,中國於2004年接收了蘇-30MK2多用途戰機以彌補F-10或本國生產的蘇-27多作途戰機服役的時間間隔。中國正在為F-10戰鬥機採購俄羅斯的 AL -31F N發動機,中國還在同時研製國產發動機。中國還接收了俄制薩姆-10和薩姆-20空防系統以作為國產空防系統服役前的臨時措施。從俄羅斯引進的基洛級潛艇和現代級驅逐艦已使解放軍海軍獲得現代武器系統,中國還在生產宋級潛艇和LUYANG級驅逐艦。


  中國還可能在2005年獲得更多的蘇-30MK2、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中國還在按許可證生產和技術建議方面與俄羅斯合作。為了獲得現代化的第四代戰鬥機,中國已與俄羅斯簽署了按許可證生產Su-27SK/F-11 的合同。中國去年試圖重新談判這一協議,以便在剩下來的生產週期內生產蘇-27SMK多用型戰機。


  據報導,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合作研發PL-12空對空導彈的導引頭、慣性導航系統, PL-12導彈的實驗工作仍在繼續。中國海軍於去年裝備新型潛艇,這種潛艇看起來採用了俄羅斯設計性能,其中包括可能採用不依靠空氣推進技術,這將極大提高了潛艇下潛時間的長度。


  中國還在研發新型步兵戰車的炮塔時獲得了俄羅斯的幫助。中國新型多管火箭發射器A-100看起來也有俄羅斯設計的特點。儘管以色列於2000年開始取消與中國的空中預警機專案,中國仍在繼續實驗以伊爾-76為平臺的空中預警機。以色列2001年向中國提供了哈比無人機,並於2003年至04年提供了哈比無人機的維修服務。中國還從其他國家獲得了幫助,例如,中國於2001年購買了英國的斯貝既202發動機裝備了FB-7戰轟機。義大利和法國可能幫助中國研發了一種新型中型直升機。在過去三十年裏,中國還從法國、德國、義大利、美國所出售的彈藥和軍民兩用技術中獲益。


  強點和弱點:


  中國已投钜資來發展其人力資源。包括西方教育在內的改進的技術教育正在對中國的國防工業產生積極的影響。另一方面,品質和創新仍是弱項。中國工業仍在學習可靠性和可重複性的重要性。中國還未證實其在沒有外國幫助的情況下自主研發一項先進武器裝備系統的能力。同時,許多新的和改進後的設施仍受電力不足和分配系統的制約。由於道路、鐵路和港口運輸能力有限,原材料的運輸仍受到制約。最後中國的戰略金屬工業仍依靠進口的材料和外國生產設施。


  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的影響


  中國一直在大力遊說歐盟解除對華武器禁運,稱這是冷戰遺物。儘管歐盟稱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不會導致大量向中國出口先進武器,但歐盟監督這一承諾的工具仍不完備。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將使中國獲得軍用和軍民兩用技術,這將有助於中國提高其現有的武器系統並提高其國產未來先進武器系統的工業能力。解除對華武器禁運還將終止有關中國軍隊和歐洲軍隊交流的限制,這將使中國軍隊獲得廣泛的關鍵軍事軟體,例如現代化的軍事運作方法、作戰學說和訓練、後勤支援等。如果歐盟對華武器禁運被解除,那麼中國的戰略可能會以與歐盟公司建立合資企業為中心來獲得所需技術和技能。


  中國可能會採取逐步行動以免破壞其武器禁運只是象徵性的立場。即使是在中國在這方面採取迅速的行動,國防工業也需要時間來吸收這些武器製造或改進的新技術、工藝和專業知識。但在中遠期,從歐洲獲得的國防技術將極大地提高解放軍的作戰能力。中國可能對獲得先進的宇航技術、雷達系統、預警機、潛艇技術、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的先進電子部件最感興趣。


  解除對華武器禁運可能還會使外國進一步加劇向中國出售武器的競爭,這將進一步放鬆對華軍

No hay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