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06

南極洲&北極洲的戰略位置


南北極的戰略價值
  一是環境意義。
        南北極作為地球的兩大冷源,左右著全球的冷暖過程。以中國為例,由於中國處於北半球,北極是中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來自北極的寒流常常給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帶來重大危害。中國牧區經常遭受的“白災”(即雪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此外,影響中國氣候的主要是東亞季風,研究表明,北極海水與海冰的相互作用是影響東亞季風的重要因素。只要東亞季風發生變異,就很容易在中國形成氣象災害。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性研究,為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除了對中國能產生巨大影響,兩極也牽動著世界各國的心。美國科學家曾在一份科研報告中指出,阿拉斯加冰川融化的速度驚人,每年平均矮了半米多,成為世界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單一水源。研究顯示,在過去100年裏,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釐米。如果南極冰蓋完全融化,海平面將升高60,許多國家將被汪洋大海吞沒。為此,各國尤其是那些極地附近的國家,都把對極地的研究作為一個非常嚴肅的課題來抓。

  二是經濟意義。
        據美國科技協會所屬的“美國北極資源中心”披露,保守估計,北極地區潛在的可採石油儲量有
1000億至2000億桶。煤炭資源估計占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除了能源,北


  極還有大量的銅—鎳—鈈複合礦,以及金、金剛石、鈾等礦藏。雖然各國在極地進行實際開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對於全球能源逐漸匱乏的現狀來說,極地無疑是地球“最後的寶藏”。

  與在極地開採能源相比,開發利用極地的生態資源更為現實。在北極,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是北極鱈魚,這種魚分佈於整個北極海域,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它們不僅數量極大,而且營養豐富,市場開發潛力巨大。比起北極鱈魚來,南極大磷蝦更有名。中國科學家通過南極科考活動,發現那裏的南極大磷蝦是地球上最大的單種(無其他變種)生物資源,並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這一資源的現存量估計為6.5億噸至10億噸,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後一個蛋白庫。對於人口膨脹、食物短缺的當今世界,南極磷蝦資源無疑十分珍貴;如果從食品、藥物資源、工業原料和新的生物技術的角度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其前景將更加廣闊,尤其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海洋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人口大國來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三是軍事意義。
        眾所周知,北極位於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繫三大洲的最短航線,從華盛頓到莫斯科僅
6750公里,比歐洲航線近1000多公里,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美國已經意識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北冰洋會成為美蘇爭奪的軍事要地。為爭取戰略主動,美國從1946年開始,派飛機在北極地區進行考察,每週兩架次,考察內容包括地形、冰面特點、飛行員對北極氣候的適應能力等。1949年,美國開始在從阿拉斯加到冰島這一漫長的北極戰線上構築大量軍事工事。20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在北極的冰山上建立浮動間諜站,其目的是監視蘇聯核潛艇及其偵察機的動向。與此同時,蘇聯也在一座50多公里長的冰山上建立了間諜站,並把北極圈內最大的城市摩爾曼斯克建成蘇聯最大的海軍基地,其龐大的北海艦隊司令部就設在這裏,被蘇聯人稱為“致命武器”的戰略核潛艇也部署在這裏。隨著冷戰的結束,各國在極地的軍事競爭放慢了腳步,但在平靜的背後,隱蔽的軍事行動始終存在。

  四是科技意義。
        在極地科學活動中,高技術的應用與推廣速度比世界其他地區更快。因為,人們要在嚴酷的環境下進行高難度的工作。以水下機器人為例,各國在極地考察中基本都要用水下機器人,但不同技術水準的機器人會給科學家帶來不同的成果。因此,各國有意識地適應極地要求,研發高科技產品。誰的科技水準過硬,就能在科研和實際開發中取得優勢。




參考資料
http://www.people.com.cn/GB/keji/1058/2694796.html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1206662


No hay comentarios.: